科技为先 闽威四海尽朝晖

作者:苏水良 郭振栋
    福建闽威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总投资1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秉持“以诚立业,以信立世”的经营理念,以“克勤克俭、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为轴心,逐步发展成产品多元化、经营全球化的企业。2010年,在福鼎市委市政府与闽威的共同努力下,福鼎荣膺“中国鲈鱼之乡”的称号。

闽威实业,身系一方乡民

    闽威从成立之日起就注重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产业科技含量的逐步提升,建立了多种科研平台,极大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经过了二十年的积淀锤炼,走到今天,回首向来,闽威以严谨求实,上进共荣的姿态走在了水产行业的前列。
    闽威有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一直以来奉行着“利用科技求发展,依托质量打市场,扶持农户促增收”的可嘉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了整合农业产业链,公司成立之时便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走“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
    一直以来,本着“求质量固品牌,向科技要动力”的目标,闽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鲜活水产领域取得的成就,积极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向产业链要效益。2009年公司投巨资打造的科研和深加工基地——闽威高新技术园,新园区占地158亩,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拟购建现代水产加工车间、水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存储仓库、育苗中心、科研楼,预计建成后可带动周边养殖户2万多户,年加工成品鱼能力可达5000吨。
    无论闽威的路有多长,无论闽威的规模有多大,闽威最初成立的意义一直贯彻着企业发展的始终:要让一方乡土的千家万户渔民共同致富。

立业之初,攻克育苗技术

    闽威成立之初,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现代渔业入手,专门从事以鲈鱼为主的养殖生产。起初闽威引进了当时已称得上先进的渔业技术,实施沿海发展目标和科技推动战略。首先建立了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提升改造技术,围绕海堤工程化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充分利用滩涂、浅海等养殖系统,通过网箱系统优化设计等研究,离岸网箱高效养殖技术和海湾网箱健康养殖技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此同时,企业发展之初还面临着一个难题便是育苗技术的攻克。如果单纯从海里捕捞育苗,那就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1995年,闽威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终于使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保证了生产基础。在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后,他们又进一步重视育苗的质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北方的鲈鱼体型修长优美,生长速度和鱼肉品质比福建品系更快更好。后来,公司的董事长方秀先生在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先生一次偶然的相识交流中,双方对于南北鲈鱼杂交,借此提升鲈鱼品质的想法达成高度一致。此后,闽威便开始引进北方的鲈鱼苗进行培育,并从中甄选出最为优质的育苗作为亲鱼培养。并因此,闽威与雷霁霖院士结下了长达十数年的合作关系。

渐入正轨,依托院士专家

    目前闽威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这对于一个企业的科技发展创新有着良好的保障。在闽威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中,雷霁霖院士和李启虎院士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雷霁霖院士在海水鱼人工繁殖技术,育苗工艺;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等技术领域有着开放性的技术成果,他在闽威鲈鱼的育苗、养殖技术的改进提高有着重大的贡献。我们知道,鲈鱼苗要养四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此后每年繁殖一次,也就是说,经过长达四年的培育,亲鱼才一年产一次卵,这对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极不相称。那么对提高亲鱼的繁殖次数的科研技术难题的攻克显得尤为重要。雷霁霖院士表示:“提高鲈鱼亲鱼的繁殖次数原本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因为水生生物的生活介质和陆地生物不同。鱼生活在水体介质中,我们要知道它的喜好,谈何容易?”不过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雷霁霖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完全攻克了这一难关。而后就有了闽威与雷霁霖院士的团队于2007年的“6.18”的第一次对接。对接的项目名称为“花鲈生殖调控与室内人工育苗技术”,成功突破了亲鱼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难题。此外,在解决了鲈鱼育苗的技术问题后,对于传统养殖方式的技术改进也提上了闽威科研的日程。这一计划推动了闽威与雷霁霖院士团队于2008年的 “6.18”闽威与雷霁霖院士进行了再次的项目对接。该项目名为“花鲈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而李启虎院士主要针对的是大黄鱼声学特性的分析,希望能从大黄鱼亲鱼开始改变物种对于声音的敏感性,促进大黄鱼的顺利繁殖。2009年,经历了一个月的基地试验,李启虎院士团队利用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细致深入分析了大黄鱼物种关于声学的反应特质,最后提交了《闽威水产大黄鱼声学特性分析专题报告》这一成果,对于闽威养殖大黄鱼的技术拓展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专注鲈鱼,育苗养殖并重

    与雷院士的第一次项目对接解决了育苗问题,使鲈鱼产卵季节比自然海区提前了一个月,一年产卵从一次变为三次。与此同时,人工培育的鱼苗抗病能力增强,养殖过程中不易生病;生长周期也大大加快,养殖试验表明,网箱养殖“南化”的花鲈一周年平均体重可达900克,养殖成活率80%-90%。目前,闽威的花鲈已成为福建花鲈重点养殖品牌,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广,适合沿海网箱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有效改善我省海水网箱养殖品种结构。但鱼苗的传统养殖方式依然有待改进,传统的养殖方式包括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而这些养殖方式的局限就是无法抵御大自然灾害的影响。闽威一直认为如今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产量渔业”向现代的“质量渔业”、“效益渔业”发展要加快养殖方式的转变,推进健康养殖方式转变,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推进良种优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向安全生产转变;其中良种优化是基础,必要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海水养殖品种,提升养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06年的桑美台风对闽威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创。自此之后,闽威便着手寻找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项目投资3000万元,把花鲈的养殖从池塘和网箱养殖,变为室内工厂化养殖,拓宽养殖方式,规避台风等自然灾害,促进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使花鲈鱼从育苗养殖到成品鱼深加工产业链更加完善。

连接高校,学研结合互促

    企业与高校结合的益处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上,产学研一条龙可以有效地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目前的现状就是企业逐步加大科研力度,亟需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需要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而高校也需要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如果,高校与企业能够有效而合理地结合,可以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和企业研发重复工作而产生的资源浪费。
    自上个世纪末起,闽威即与中国科学院黄海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紧紧围绕海水鱼优种繁育及相关产业链延伸等多项课题开展海洋鱼类育苗、养殖、加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技术成果。在此过程中,与高校的紧密连接,除了技术上的互通有无,充分合作,还有就是高校人才的定向培养给企业带来了助力,而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则为高校的科研,教育都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科技为先,携荣耀尽朝晖

    多年来,闽威的养殖育苗基地先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福鼎花鲈良种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中国农技协福建福鼎鲈鱼养殖专业技术交流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试验基地”、“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等称号。企业还获得了“中国十大三农品牌企业”、“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桐江鲈鱼)”、“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的荣誉。2010年,在福鼎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闽威集团的推动下,福鼎市荣膺“中国鲈鱼之乡”的美称。
    随着闽威公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闽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在未来发展方面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公司过往较多重点为人工育苗,鱼类繁殖等。而今后将进一步拓深,完善产业链,更加注重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销售。闽威将充分利用不同资源,不断学习,并寻求合作,在农产品开发领域有更为具体开拓,比如茶油果蔬、其它类海产。目前,闽威高新技术园区正在建设中,它的落实应用对于闽威的发展将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闽威也将一直坚持着走科技促发展的道路,让我们共同期待有那么一天,闽威四海尽朝晖。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1-10-07 18:34:3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