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社会靠近最有生命力

作者:张颖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谈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高校的科技成果怎样才能更有生命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日前,同记者谈起这一话题时,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说:“在高校与社会靠得最近的时候最有生命力。”

结对服务三农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农林类重点建设高校,让科研成果怎么接上地气,到农村中去,解决农业中的难题,是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一贯秉承的原则。
    “我们是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灵感。”陈永正说。
    漳平市南洋乡党委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教工党支部2008年结成帮扶对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围绕茶乡面临的问题和农民合作社组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和学生们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两年的帮扶,让这个穷乡僻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南洋乡水仙茶合作社人均收入就增长4760元。
    近年来,该校形成了“专家教授主动加盟,博硕士志愿组队,本科生人人参与服务三农”的格局,向农民推广实用技术、举办科技讲座、各类培训班千余场次,受培训群众达数万人,赠送科技书籍、科技录像带、科技资料近10万册,捐送器械药品及各类捐款价值近30万元。

鼓励走入三农

    11月25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高级职称评审会上,在农业科技推广上颇有成效的林光美老师获得了破格晋级。
    “以学校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让教授专家们不是简单地关在实验室里,而是引导鼓励他们去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结合实际解决问题。”陈永正说,“高水平论文对高校是重要的,但对农林院校来说,用科研成果为三农服务更为重要。”
    除职称评聘倾斜外,今年该校还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村、企业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今年颁发的推广奖奖金近200万元,学校把产学研及成果转化项目收益的60%奖励给项目组,激励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项目化管理、基地化建设、社会化整合、专业化提升、制度化运作、长效化推进,福建农林大学实现高层次、高效率服务社会。

融入海西建设

    “我们在提高服务三农的成效,提升服务社会的层次上要走前头。作为高知识、新文化的阵地,高校不仅仅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责任引领社会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陈永正思索道。
    6月10日,学校与中兴大学等台湾著名高校和企业共建了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半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果。第一批进驻的16家企业中,已经有4家企业拿到了区域科技重大专项。而中心给福建农林大学带来的更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的理念革命。
    “首先是科技选题的改变,超过6成的项目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这可以说是科技成果研究的订单制,保证百分百推广,提高成功率。”陈永正举例说,“目前进入中心的每一家企业我们都保证有工作小组贴身服务。”
    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为重大决策提供研究与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我省重大战略、科技、产业、城乡一体化等提供了有效的决策研究与咨询服务。去年以来承担了2个国家软科学课题,其中一个是我省首次获得的国家软科学计划省部合作重大项目“基于国家区域战略部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发展研究”。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12-24 10:07:55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