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为港城崛起打造“人才高地”

作者:莆院
  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落幕,莆田学院的“闽中策”团队首次参赛便脱颖而出,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部分团队并列荣获全国优秀奖;11月12日,第三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竞赛”中,面对由教育部专家命题的高难度试题,莆田学院土建系学子力夺3个奖项;12月初,由教育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揭晓,莆田学院数学系学子组成的队伍荣获全国二等奖……短短一个月,诸多荣誉纷纷花落莆田学院,令这所海峡西岸、妈祖故里的高等院校更添华彩。
    作为一所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年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八年来,莆田学院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兴学育人的优势,铸就了“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仁德为本、博学多元、学以致用、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我们的目标,就是立足莆田、面向全省、放眼全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成一所有特色、上水平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莆田学院党委书记郑才木和莆田学院院长余建辉对未来发展有着明晰的思路。

质量立校 精心构筑“人才高地”

    观念决定思路,观念决定发展。八年来,莆田学院服务于海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拓展办学空间,高起点、高目标,适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和应用型的学科专业为重点,促进传统学科专业的更新,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与生命科学、经济与管理、数学及应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六大学科群,重点建设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能带动地方新技术发展的电子信息类、资源环境类、工程类、管理类、医学类、化学化工类六个专业,构建起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至目前,全校设有管理学院、医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等12个教学院、系、部,心血管、骨科等9个研究所,拥有文、理、工、医、管、教、艺、体等门类近50个本、专科专业。有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在校生达1.33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9万人。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根本任务,实行优惠政策,以“外引”、“内育”等多种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骨干、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拔尖人才,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和国外大学进修访问,攻读博士学位。常年聘请20多名国内资深教授和外籍老师来校任教,拿出最大的决心和诚意招揽各方才俊。
    如今,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待遇倾斜、感情留人等措施已见成效,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吴锦程教授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士后、省新建本科院校跨世纪人才阮其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获得者徐蔚博士等一大批留学回国人员和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加盟这所年轻的学校,为教学科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借助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学校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迅速提升,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4个,近3年380多学生上了考研的录取线,考研录取上线人数逐年上升,居省内新建本科院校前列。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得到立项,出版教材30多部,《大学体育教程》被推荐进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获批建立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获校外各级各类立项389项。
    创新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教学科研的开展,也是莆田学院质量立校的特色之一。根据新时期的教育特点,校党委不断健全基层组织,全校有5个基层党委、16个党总支、102个党支部。利用形式多样的报告、讲座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尤其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的作用,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近三年,新发展学生党员2854人,教师党员66人,一批基层党组织、党员受到省委和省教育工委表彰。

引智借力 特色办学声名鹊起

    今年秋季,91名高考优秀生入选莆田学院海外班,同时,21名经层层选拔的海外班教学人员在莆籍爱国华侨李文正先生的资助下,踏上了出国研修的征程。
    八年来,莆田学院创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两个本科专业的“海外合作班”创出了不菲的成绩,海外班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英语演讲大赛等各类赛事中七年获奖89人次,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为99%,六级平均通过率为62.9%,2006年至2009年,53名海外班毕业生考上研究生,被美、英、加等国家的大学录取。海外班把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内的教学长处相融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备受校内外瞩目的样板。
    海外班的成功创办,是莆田学院特色办学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特色办学、打造品牌、提升水平”在莆田学院已形成共识。在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子的同时,学校与厦门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作办学协议,与国内的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和国外的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日本国际桃源会等达成办学、科研合作协议,强化合作交流。精心构建省校两级培育体系,抓好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等项目建设。
    12月10日,莆田学院7名教师结束了赴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进行的历时两月的研修之旅,并在学校开展系列研修心得讲座。这是学校搭建莆台院校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岸高校互动发展的措施之一。莆田学院充分发挥莆田与宝岛台湾地理位置近、莆台交流合作活跃的优势,强化与台湾高校的教育交流,拓宽办学思路。他们组织对台交流研修队伍,学习台湾地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鼓励教师带着课题与台湾同行做深层次的沟通,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通过与台湾高校的互访,学校已与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实践大学、明道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6所台湾院校签署了合作意向协议。校党委书记郑才木说:“莆台合作是海外班等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础的延伸,希望通过莆台合作,真正给学生们一种多元化的选择,给教师们一个开阔视野的机会,更好地保证原有的专业吸取优势资源,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创先争优 服务港城支柱产业

    3000多名师生志愿服务省运会、100多名医务人员进村入户送健康、数十名教授专家在院地合作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莆田学院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党的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服务港城崛起”为主题,以“争当时代先锋,促进学校发展”为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效显著。
    中文系成立学生党员文明督导队,让学生党员参与校园文明督导,弘扬校园文明新风尚;外语系对学习、心理、家庭困难的“三困”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及时提供帮助;土建系开展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党员求真知活动;体育系将“创先争优”活动与重点科研项目“妈祖体育圈”以及大学体育教学团队相结合;附属医院开展“党员带头为患者节约费用”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廉洁行医……各具特色的活动方案,激起了全校上下的激情与动力。校党委书记郑才木、副书记黄金森在点评各机关、院系部的“创先争优”活动时,概括出“认识到位、主题明确、联系实际、特色明显、氛围良好”五大特点。
    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和科技优势,以党员教学、科研人员为骨干,组织科研团队,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港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是学校将“创先争优”推向深入的着力点。
    目前,学校妈祖文化研究团队已自主开发了全国最大的妈祖文化专题资料数据库,完成书目数据6000多条、全文数据3000多条;枇杷研究团队将省科技重点项目“日本、西班牙白肉枇杷新品种的引种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与企业合作开发枇杷酒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可直接为果农增收3.5亿元;学校的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编制了《莆田市滨海旅游发展规划》,为莆田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学校与秀屿区合作,在平海镇建设刺参南移福建养殖苗种中心,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10名教授、专家专程到秀屿区平海镇,将鲍鱼、珍珠贝养殖的最新技术带给当地居民,并为当地水产公司免费进行水质测定、解决水产养殖中的难题,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建设莆田市美术工艺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展工艺美术设计、制造的培训和研发工作,更好服务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管理学院组织“科技兴农”服务队,深入各县区政府机关和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充分获取企业用人需求状况的信息,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医学院、土木建筑系等多个院系,也组织专家、教师、学生,前往山区、老区,进行乡村医生培训、旅游资源开发、药材种植指导等多项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发展,为港城崛起出力。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12-24 10:01:36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