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福建中医药教育事业新篇章

作者:林智岚 林铭
———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颁文正式批准福建中医学院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新增了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内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福建中医药大学实现了从单科性学院到多科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翻开了福建在中医药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独树一帜的福建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历史上一直承载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任。在长期的传承中,由于福建地域、文化的特异性,形成了独特的福建中医药文化体系。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成为中国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东汉建安时期长乐人董奉,与同时期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明,为人治病却不收取分文,只要患者在他的住所周围栽上杏树,病重的栽五棵,病轻的则栽一棵,所结杏果用来交换粮食以赈济贫民。经他治愈的患者所种下的杏树蔚然成林,这便是后人称中医为“杏林”的由来。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品德被人所称颂,千古流传,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便常用来称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家。宋代建阳人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撰写历史上首部法学专著《洗冤集录》,并被译为多国文字流传于国外,被誉为“法医学之父”;闽台民间医神吴夲,一生救人无数,被奉为“保生大帝”,在闽台、东南亚等地形成了一个拥有众多信众供奉和信仰的保生大帝文化。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一生以普及中医药为己任,撰写了许多医学著作,特别是他所著的《医学三字经》,采用三言歌诀的形式书写,所列病证从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到有效方药,完备而实用,是陈修园毕生医学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自问世以来便成为后人研修中医的必读书目,众多现当代的名医名家都是读着他的医书、受其影响而成长起来的。
    诞生在这片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土地上的福建中医药大学,自1958年成立伊始便汇聚了省内众多的名医名家,涌现出以胡友梅、朱梅南、赵棻、陈雨苍、黄宗勖、俞慎初、盛国荣、俞长荣、林如高等为代表,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他们继承、弘扬了福建历代名医的精湛医术与精神风范,中医药厚重的理论底蕴在这里获得长足发展,许多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发挥特色保持学科领先优势

    1975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将军到福州请87岁高龄的老中医林如高治疗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罗将军为老先生的悉心照顾、崇高医德所感动,特别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特别指示:“要给老中医做工作,把他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继承林如高老先生的医术创办了全国首个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是学校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为贯彻中央“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学校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家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吸引了韩启德、陈可冀院士等一批在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杰出专家、教授加盟。成立以来研究院围绕重大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每年的年会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中西医结合专家和院士到会,被公认为代表中西医结合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学校的经络研究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经络研究室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较大、长期坚持经络研究的少数经络专职研究机构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数不多的重点研究室之一,是“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经络项目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单位。2008年,学校为加强中医基础研究成立了“中医证研究基地”,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思维规律开展证的相关领域研究,在中医“证”的规范化、辨识体系等研究方面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取得了骄人成果,目前国家“治未病”工程便是依据学校“证”的研究规范建立了相应的体质辨识系统。
    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以两所三级甲等中医院附属省人民医院、附属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主体,涵盖全省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建设了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其中以康复专科最具影响力。该专科自创办以来一直引领着全国中医康复学科的研究方向,是“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康复医学协作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问题战略研究报告康复部分的起草任务,今年所研究的课题获得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资助。学校正在建设的拥有600张床位的省重点建设工程康复医院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康复专科医院。此外学校还拥有包括厦门市中医院、漳州市中医院等在内的8所附属医院、20所教学医院、22所实(见)习医院,为社会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辨证思维构建中医诊疗体系

    “今天人们需要的是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来构建中医诊疗体系,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来解决临床问题,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中医、相信中医。”该校校长陈立典教授介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办学50多年的历史中,始终抓住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师承班”,增设了以医学影像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事法律等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在2002年、2007年,学校先后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目前学校拥有康复护理学、中医诊断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5项,所培养的学生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首届药学专业竞赛和华东大学生中医学科竞赛中均获得冠军。
    “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新世纪伊始,福建中医药大学立足时代前沿明确了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化学、针灸学、中医护理学、伤寒学、中医文献学、中医脾胃病学等11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级学科数位列全国同等中医药院校前列。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推动了学科群的形成,培养出了新一代领军人物、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涌现出以杜建、王和鸣、杨春波、林求诚、胡翔龙等为代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较有影响的名医、名师、名家,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人才茁壮成长,不断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颁布实施,福建中医药大学敏锐抓住这一大好历史机遇动员大批科技力量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战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构建了20个辐射福建及周边地区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本省特色药材的活性筛选及GAP研究与产品开发,直接服务海西中药产业。开展了全省药用植物资源普查,整理出2000多份药用植物标本,为福建省建立完整的资源数据库。筛选有独特优势和市场研发前景的院内制剂,开发五类、六类中药新药,借助“6·18”等平台转化,为我省生物医药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新产品。学校还支持柘荣太子参、光泽厚朴产业开发,合作建设三明中药产业化平台,对接地方生物医药园区项目,研制出具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达44种,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与海西医药产业发展互动的局面。仅2009年,学校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级重大专项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成为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单位;学校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40项,其中20项获国家级行业奖励。

依托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福建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文化为依托,全面开展与台湾的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台湾中医研究室,自198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成为华夏炎黄子孙交流探讨中医药学术的平台。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短期进修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对台教育格局,为台湾培养了近400名毕业生,多数已经成为台湾中医药临床或教学、科研的骨干。目前,学校在校台生数位列全国第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福建中医药大学注重发挥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学校与美国、德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合作开办博士、硕士、本科、专升本等各种层次的学生培养;与丹麦、瑞典有关大学达成了互派师生访问和到对方学校选修课程的协议;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常性的考察、讲学、医疗和学术交流活动;启动了“在校学生海外学习经历项目”,现已派出50多位学生赴台湾、瑞典等高校交流学习,并逐步发展成为常态交流模式。
    漫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校园中,大医亭、苏颂桥、宋慈湖、思邈岭、董奉广场、杏林大道、时珍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泉流中的河图洛书,孔子、董奉、宋慈、陈修园等名师名医塑像……很自然地能够感受到现代医学殿堂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点点滴滴的对接。2009年5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到学校视察时充分肯定了校园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对福建中医药大学将“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感到欣慰,他指出:“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当今医学界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在社会呼唤这种大医精神的今天,“大医精诚”应当给予大力弘扬!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福建中医人将继续秉承“大医”精神,进一步拓宽视野,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强的责任心,更高水平的服务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更加开放、更有作为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为福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05-21 16:02:45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