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武夷学院建设成海西绿色强校

作者:陈一
———专访武夷学院院长、博导杨江帆教授

    教育是本,教育是基。振兴教育就是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转变发展方式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福建经济工作会议中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同样适合。
    在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要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海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武夷学院院长、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江帆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特性是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
    武夷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的转变、重点建设要素的转变、实现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坚持本科办学理念 创建海西绿色强校

    “新建本科院校内在的大学属性要求其存在和运行必须遵从本科理念逻辑。”杨江帆教授说,以本科理念引领武夷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是其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加快改革步伐的先决条件之一,是项基础工程。
    定位凝聚人心,目标指引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一看是否适应社会要求,二看是否集成自身优势,三看是否有效发挥功能,四看是否实行以差异化发展彰显优势。
    据杨江帆院长介绍,武夷学院升本以来,深刻把握和认识时代发展、海西发展总趋势,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开展了四次本科办学理念大讨论,确立了“融入海西先行,提高办学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创建绿色强校”的目标,明晰了以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要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即立足武夷、服务海西,坚持教学、科研和服务相结合,以“三优”(优势、优质、优效)、“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五开”(开门、开源、开明、开放、开拓)、“六绿”(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人才、绿色校园、绿色文化、绿色服务)为主线,创建海峡西岸绿色强校。他透露说,武夷学院提出了与海西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即到2012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达到本科评估合格要求;到202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创建绿色强校取得明显成效,办学水平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同类高校的前列。
    武夷学院的办学理念兼顾了学校自身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传承与超越老牌大学之间探索一条以差异化彰显优势的发展新路子,特色鲜明,因而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优先建设重点要素 提高办学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行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关键工程。即在整体办学资源较为短缺的条件下要优化资源配置、集中投入重点建设要素。
    杨江帆教授认为,一般来说,重点建设要素有三个基本维度,始终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一龙头;始终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根本;始终抓住办学基本条件满足这一物质保证。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精力、经费重点投放到重点建设要素上,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
    武夷学院升本以来,三管齐下,优先加强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办学基本条件等重点要素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
    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大力打造特色学科。该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围绕闽北“七个产业集群”、“五个优势产业”、“四个特色产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攻学科建设,发展了一批重点学科,建立一批特色学科,形成一批学科高地,推进了茶与生物学、旅游生态、化工环保、材料科学、艺术媒体、食品加工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提高了英语、中文、数学、计算机等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水平,从而突出自身的亮点和特色,提高学校服务经济建设能力。
    外引内培,广招各类英才,构筑人才高地。学校着眼于外引内培,制定了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向海内外招聘急需人才以及引进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的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见》、《实施教授工程的意见》《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及博士工程的意见》等。
    投资1.5亿建设十大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学校研究规划了逸夫图书馆、文化遗产中心、茶学中心等十大工程,总投资1.5亿元,计划3年内完成,目前,各大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
    抓住机遇,在南平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武夷学院通过将南平校区土地置换的方式,获取1.65亿元资金,成功化解了学校现有的大部分债务,为学校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新征土地400亩,新一轮建设发展正有序展开。

搭建三大平台 服务闽北经济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二次创业的巨大压力。杨江帆教授认为:“在新的创业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与地方经济和海西发展相协调,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自身办学的现实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杨江帆教授说:“新建本科院校首先需要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服务平台。”紧密联系海西实际,紧跟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在区域适应性和吻合性上做文章,建立起与地方发展互动服务平台,是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的理智选择。
    据介绍,武夷学院升本后,以项目为抓手,迅速搭建起与地方发展互动的“三大”平台。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平台。学校以武夷山旅游企业为依托,成立了福建省旅游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与环世捷运物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武夷学院海西物流与供应链教育中心;在北京七彩集团等7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与武夷山一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40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密切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缓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使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更融合协调。
    二是搭建校地合作社会服务平台。首先是搭建加快海西建设四大战略对接平台。国务院《意见》出台后,武夷学院迅速研究出台了服务海西建设行动计划,重点从先行先试区域、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和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个方面,搭建海西“绿三角”高校合作发展战略联盟、海峡农产品品质研究中心武夷学院分中心等14个服务平台。其次是搭建服务“三农”、“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平台。武夷学院已和洋庄乡正式签署《互动双赢服务新农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项目负责人已全面对接,“五个一”工程(即打造食品加工、茶叶经济、农业生态等一批涉农专业;开发茶叶产业研究、农村信息化服务等一批兴农项目;培养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科技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组建农业技术、文化宣传等一批农村服务队伍;与武夷山市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洋庄乡进行共建;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后,学校迅速组织力量,成立了10个课题组,从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研究、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武夷文化与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等10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学术依据和参考。
    三是搭建产学研特色科研平台。武夷学院围绕加快海西建设、服务地方发展开展科研,在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优势,跟踪学科发展,提升地方学科水平,引领地方学科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水平。截至2009年底,学校已搭建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生态文明研究所等9个校级研究所;成立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 闽北科技研究院、闽北生物工程技术研究院和武夷学院高教研究中心,形成武夷文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研究、茶学与茶产业研究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平台。继5项“服务海西重大项目”被省财政厅、教育厅立项后,由武夷学院教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承担的“福州三坊七巷茶文化园建设”、“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项目已经省领导批示,列入福建省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在“5·13”投洽会“6·18”成果对接会上,该校共有11项科技成果和企业成功对接,顺利签约。

创新体制机制 合作交流成效凸显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教育事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是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办学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制度保障。”杨江帆教授说。
    杨江帆教授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质量管理、人事、分配、绩效、资产等为主导的制度体系。
    据介绍,近年来,武夷学院对原有专科学校的制度进行清理,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学校以学位、本科教学水平“两个迎评”工作为抓手,制定了质量工程建设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关于特色品牌学科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学校实施了津贴、定岗定级、绩效考评机制改革,建立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人员倾斜的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办法,实现了教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完善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学校整合相关学科和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现人、财、物资源共享。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学校发展的全面提速。从武夷学院传来喜讯:武夷学院与广东新广公司合作联办动漫教育,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农业推广硕士班,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联办创业学院,与美国雷克华盛顿技术学院共建武夷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及孔子学院,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联办海峡生物科技学院等合作交流项目,取得可喜进展,推动武夷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01-20 00:48:2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