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崛起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城市新区

作者:江振平 施锦鹏 苏金波
  13年前的这里,只是泉州南大门的一座不知名的荒坡野岭;13年后的今天,这里是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道路四通八达,厂房楼宇鳞次栉比,活力四射、功能日益完善的现代化百亿新城,一个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13年的拼搏奋斗,开发区人按照把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的体制管理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区一点”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创新型开发区”建设,把开发区锻造成了一把助力泉州在改革与发展中披荆斩棘、奋力前行的利剑,成为创新型企业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如今,开发区各项建设成效显著,工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年增长幅度保持在35%以上,各项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省级开发区前列。
    近年来,开发区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要求,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税收实现了从12年前的500万元到2008年8.7亿元的大跨越。2008年在泉州市生产总值增幅中,开发区位居首位。2008年,开发区在没有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净增了3亿元的财政收入,单位面积产出达到230万元/亩,利税达到15万元/亩。
    开发区各项工作取得如今辉煌的成就,得益于科学发展观与实际结合,得益于开发区整个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艰苦创业,使开发区发展迅速,在省内领先。

变挑战为机遇 逆势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刚刚过去的2008年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但对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言,则是逆势上扬,变挑战为机遇的一年。有一组数字和文字令人信心百倍,备受鼓舞.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开发区仍逆势上扬,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1.4%。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78亿元,同比增长50.2%,财政总收入大幅超过预期目标,超收近亿元,增幅连续3年位居泉州市首位。
    这一年,开发区的综合实力及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凯雷基金3000万美元已投入开发区;特步等品牌荣登“中国力量品牌500强”;金莱克搬进新厂区,企业形象和生产效益再次放大;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工程进度在加快……
    这一年,开发区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成果喜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正式开学,外来工子女在开发区享受到了优质高效的公立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为外来工提供公有制医疗卫生服务;职工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供水工程扩容、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步伐又一次提速……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稳住大盘,固本培源”的发展目标,保增长,促发展,终于实现经济发展内涵的华丽转身。

上市、创新、品牌“三驱动” 确保增长“无限极”

    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加大创新力度、扩大品牌战略效果,这些是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三驱动”引擎。
    “2008年,我们盘活了14亿元的信贷资产,帮助企业办理了十几年累计下来的共57宗产权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远东告诉我们,企业上市前有一个企业的改制过程,它很需要信贷的支持。尤其是金融危机面前,信贷资产的盘活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实力不够的企业,开发区则提早把国内外、世界著名的证券公司、财团引进来,也把保险公司引进来。
    2009年的开端,资本点金术率先拨开了经济寒冬的重重迷雾。立志于年内上市的至和织造,凭借良好的成长性赢得了香港淡马锡背景的500万美元私募资金,另一位在寒冬中不断进步的鸿昌机械则将深圳创新投资的1800万元风投资金揽入怀中。
    当寒冬中的风投捂紧口袋,开发区企业却用高人一筹的实力捕获风投的芳心。目前,中安创投、凯雷基金、红杉资本、软银投资、崇德基金等大批私募创投正纷纷向开发区开进,寻找企业的闪光点。
    据统计,2008年,区内上市公司和19家改制上市后备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11.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29%,同比增长56.4%。这些数据显示出企业改制上市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在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的同时,开发区制定相关政策,建设完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该工作站被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研究的功能,锻造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行业中心,从而为企业自主创新加注动力,这是开发区不遗余力在做的事情。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每年财政对科技投入达上千万元以上,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项目开发。
    而凭借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牵线搭桥,2008年上半年,宏远集团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在 “6·18”上成功“牵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将其福建分中心选择在开发区。
    如果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深厚内劲,那么品牌战略就是企业的强大外力。对于品牌战略,王远东认为,这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法宝”。
    自成立以来,开发区加强品牌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筑,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增强争创品牌的意识,经营品牌,推动九牧王、特步等国内品牌放眼全球,实行品牌多元化发展,打造精品名牌。截至2008年12月,开发区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品牌产品4项、国家出口免验产品2项、国家免检产品9项、福建省名牌和省著名商标30多件等。
    高起点的发展战略促使一大批名牌名声远扬,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比如九牧王,一条裤子卖到3000多元,一件上衣2万多元,靠的是什么?就是品牌。”王远东说。

老园区新发展 提档升级冲击国家级园区

    立足科学发展,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需要,是开发区下一步工作重点。未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继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先锋示范作用?进入2009年,一个名为“老园区、新发展”提档升级规划近来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由北京某著名研究院加盟相助,为主开展六个方面规划:产业定位和新产业引入的全国市场调研分析报告;2009年至2013年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升级发展规划;2009年至2010都市和楼宇经济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实施发展规划;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品牌推广发展规划;2009年至2013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优惠政策白皮书。今年,泉州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工作有望取得突破。而开展此项规划,旨在促使开发区抓住机遇,在更高的站位、更广的平台上,依靠科学的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规划,它传递出的是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于是,开发区用其先人一步的科学眼光,谋划新的发展潜力。没有新批土地,却在项目的挖潜中成功实现效益的提升,一批优秀的储备项目将构筑起未来的增长力。开发区从跟踪推进的58个项目中择优筛选出18个,作为2009年“项目建设年”重点推进项目。目前,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和谐光电项目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投产,五洲龙汽车、锐驰汽车、三宏化纤的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项目、神州电子技术中心项目、宏远纺织5000吨/年新溶剂法竹纤维短纤项目等6月起陆续投产。
    2009年共和国迎来了60岁华诞,开发区也迎来了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头。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亿元大关。
    “海西求先行,泉州走前列”。未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好字当头,先行先试”,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勇挑重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发挥潜在优势、实现更好发展,顺利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肩负起先行先试的神圣职责,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泉州“走前列”的先行者,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9-23 14:23:1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