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就喜人

作者:段金柱

    红五月,福建省文艺界喜报频传:
    5月1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福建京剧院的田磊和厦门歌仔戏剧团的苏燕蓉榜上有名。至此,我省已有10人11次夺得这个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并从2004年起连续四届获奖。
    5月23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颁奖晚会,我省参赛歌曲荣获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各一个,大赛组委会同时向我省颁发了组织奖。
    此外,近年来,我省教育界利好政策迭出: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免费教科书;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可享受政府资助的助学金,每人每学年1500元……
    喜获梅花大奖、流行歌曲创作大奖、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助学金,这只是我省文化教育事业澎湃大潮中的几朵浪花。近年来,我省文化教育事业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不断展示新景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为海西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精神支撑。

中央支持,省委重视

    福建省文化教育事业稳步推进、蓬勃发展,得益于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付出。
    2004年初,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之后,中央领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国家各部委鼎力相助。
    2005年,文化部决定把福建建设成为国家级对台文化交流基地。中央领导来闽考察时也要求我省坚持深化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2007年6月,文化部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保存地泉州、漳州、厦门。
    2007年8月,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教育发展备忘录》,就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福建高校科技创新、福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福建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重大事项,达成共识。
    2008年11月,文化部和省政府签署《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共建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福建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开展更多的两岸文化互动活动和项目,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支持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等。
    2008年以来,我省向中央争取教育资金达17.12亿元。仅在2008年,省属高校就有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建设,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同年,教育部还组织20所部属“985”、“211”高校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大大提升了“6·18”高校科技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海西文化建设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央分管文化教育的李岚清等领导同志多次到福建调研考察,亲临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的第一线,直接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上世纪末我省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等多位领导亲切关心,鼎力支持,使武夷山的“申遗”成了国家行为。1999年12月,武夷山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扬名天下的武夷山,更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神往之地。武夷山“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海西的形象,大大激励了福建人民建设海西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力地推进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推进了福建的文化强省建设。
    近年来,李岚清同志又多次来闽,关心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并在福州、厦门等地举办音乐讲座、篆刻展等,亲身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看到福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他非常高兴。去年,他为福建精心篆刻了一方朱文小篆印章:“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海西先行”,表达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良好祝愿。

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近年来,福建省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以品牌优势提升文化影响力,取得显著成效。
    昙石山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一个个海西文化品牌陆续亮相,将光彩夺目的闽文化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素有“宋元南戏遗响”之称的莆仙戏、梨园戏,传承千年文化沧桑的福建木偶、南音,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剪纸、漆画、寿山石雕、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德化瓷器等“福建工艺品”,声名远播、生机盎然。
    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在挖资源、树品牌的同时,我省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不断以大手笔建设重点文化工程,锻造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品牌。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选址到开馆仅花一年半时间,创造了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奇迹。从2006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台胞15万人次。
    大手笔建设的文化项目还有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和博物馆、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等,有力地提升了福建文化形象和实力。
    近年来,福建推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戏剧、影视频获大奖。在“五个一工程奖”中,福建获得了满堂红;在第八届中国文艺节上,歌仔戏《邵江海》获得“文华奖”,另有16个作品获得“群星奖”,居全国之最。另外,杂技《度》、《绳技》名扬海外,荣获法国十四届“玛希”国际马戏(杂技)艺术节最高奖“共和国总统奖”。
    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资金投入,加上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我省文化产业渐渐兴盛起来。目前,我省已兴起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
    这当中,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如福州、厦门的动漫游戏产业。来自台湾的动漫龙头企业西基公司等12家动漫企业联袂入驻福州软件园,网龙公司已成为中国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的领头羊之一,福厦有望成为东南沿海的“动漫之都”、“创意之城”。

着力民生,加大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基础教育扎实推进,中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提升,初步建成了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近年来,我省又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本完成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消除全省存量危房。2008年,省里安排2.5亿元、全省投入6亿元设立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新建校舍58.6万平方米、危改校舍41.9万平方米、抗震校舍16.7万平方米;2009年,省里又安排3.8亿元资金,用于中小学C级校舍的加固改造,计划完成90万平方米的加固改造任务。
    高校办学条件主要指标由2000年居全国25位之后上升到2007年的前10位,从2008年起,5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我省9所重点高校建设。

    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重点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008年11月,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措施,包括: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拉平,确保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同等待遇,各级财政对到农村校服务的大学毕业生可实行代偿学费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民办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等;
    我省在厦门海沧区、泉州鲤城区开展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试行教师“同城同薪”,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 

    不断加大投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008年,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由2007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全省有208所中职学校与4132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全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型”的比例达到31.05%;
    启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重点支持软件、制造、汽车等10个紧缺人才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扩大紧缺人才培养规模。2008年,全省职业院校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达16万人,比2007年增长23%。

    公平教育不断推进、提升,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之举——
    2008年,在原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省级安排资金2.8亿元,受益学生89万人。同时,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年免费教科书发放总量约2.6亿元;
    继续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费,2008年,省级安排1.98亿元资金,受惠学生53.4万人,并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校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规划投资3.2亿元,实施310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项目;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免学杂费政策,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53.19万人就读,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13.35%左右;
    为帮助困难学生解决求学的经济压力,我省推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2008年已发放高校及中职学校奖助学金经费6.21亿元,惠及学生34.06万人次。为确保高校学生伙食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省市财政拨付高校学生伙食补贴6109万元,惠及学生45.5万人。
    与此同时,福建省还将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十五”期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达4.3亿元,占全省文化事业投入的27.22%,促进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83个,群艺馆、文化馆92个,博物馆84个,乡镇文化站934个等。此外,还拥有万余个村文化中心、农民读书社、书吧、文化俱乐部等。
    2007年,我省启动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共投资2亿多元,重点扶持改造建设500个乡镇文化站,到2010年,全省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性文化站。
    同时,福建省还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设立南平市延平区等8个国家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市、区),建成183个基层服务网点。
    2006年4月,为长效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省在村级农民技术员、计生管理员等农村“五大员”的基础上,增设村级文化协管员,从而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六大员”制度。目前,全省1.4万个建制村每个村均配备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并拨出专款补助协管员工作。
    近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海西文化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省文教战线广大工作者表示,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先行,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西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6-13 16:43:0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