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的最终指向是“海峡经济区”

作者:海西
  海峡东西两岸区域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整合,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意见》的出台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何希灏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从偏安一隅的海防前线到改革开放的试点省份,从大念“山海经”的自我协调发展到着眼全国发展大局的海西区域战略崛起,时光步入2009年,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学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以未来的“海峡经济区”作为目标指向,这些都让人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福建因具备“山、海、侨、台、特”优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形成了由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但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造成发展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福建渐渐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福建急需从“边缘化”中突围,急需在新的形势下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2004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了浙江温州、广东潮汕、江西赣州等相邻地区。这一东接台湾,南北承珠三角、长三角,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规划,引起海内外瞩目。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这表明福建开始致力于改变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
    事实上,从大念“山海经”到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再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的发展思路是一步步地探索、完善起来的。5年间,海西战略逐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凝聚了福建干部群众集体智慧和奋斗的结晶,也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以来对福建倾注的关怀与心血。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赋予这一地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六中全会的决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胡锦涛同志2006年到福建考察期间,充分肯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效,对福建的发展寄予殷切的希望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激发了福建省广大干群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到福建考察、看望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或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殷切希望福建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取得新的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目前,已先后有5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省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或备忘录;许多省市特别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主动融入对接,全省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台港澳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热切关注,台湾百大企业在闽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
    此次,国务院明确提出从七方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出台支持海西的政策文件,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巡视员邹勇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致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

    今年3月8日,福建省第一条沿海快速铁路——温福铁路全线铺轨贯通,同时福厦铁路正式铺轨。温福铁路将于6月底通车,福厦铁路于11月底开通,福州至上海的列车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14小时25分缩短为5小时左右。同时,厦深铁路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1年底通车,届时,沿海大动脉将全线贯通。
    从2004年起,福建连续开工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等5条铁路。根据规划,到2020年,福建将形成长达5000公里、投资3500亿元左右的现代化铁路网,一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铁路枢纽。
    “仅这几年动工建设的铁路,就比福建此前铁路总里程都要长。”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研究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过去人们说“闽道更比蜀道难”。现在,福建正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对外开放前沿平台。
    交通设施的改善是一个缩影。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成为引领福建走向勃兴的关键元素——过去的5年,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全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三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这一战略决策引发各界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又一增长极充满期待。
    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对记者说,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内地与台湾交流合作的基础。未来加强这一区域建设,要打通福建经过江西进入湖南、湖北的通道,使得台湾与内陆的往来更顺畅,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一系列通道建设。这有利于以后内陆省市的产品和商品对外出口或者进行更好的两岸合作,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腹地,有助于形成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又一经济增长极。
    王开明说,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北到南分布着三都澳、福州、湄洲湾、厦门等众多优质良港,加强临港区域、港口岸线、港口水域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做大做优两岸临港工业,将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形成竞争优势。
    近年来福建省努力扫除妨碍区域经济发展的种种障碍,主动吸引粤、浙、赣等周边地区的投资,已经形成了良好互动。
    在浙南温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专门设立了“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办公室”,今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
    一向被称为“站在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温州商人,早已“嗅”到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机遇。据统计,2003年以来,温州市已有5万多人、300多家企业在福建宁德各县市落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在福鼎,温州商人还参与开发创办福鼎工业园区、文渡工业集中区等。2008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特别指出,支持汕头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
    在福建诏安县,润科生物工程(福建)有限公司工地上厂房一层已封顶,生产线安装正在进行中,这是由粤商投资4亿元建设的高科技项目。公司副总经理侯文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投资环境日新月异,交通建设逐步改善,粤商融入海西的步伐正在加快。

大陆对台交流合作政策的“试验场”

    “可以预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大陆对台政策的‘试验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在两岸金融、海峡旅游、临港工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其深层意义更在于创建对台经济合作新平台,有步骤地让一些带有探索性的交流合作议题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发挥出“政策试验”的功能,逐步完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在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先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两岸经济互利双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说,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协会和海基会刚刚在南京签署和达成三项协议及一项共识,这些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巫永平说,在对台经贸方面,海西具有最大的优势——地缘优势,这一优势在“大三通”之前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大三通”之后,海峡运输可以大大缩短,几个小时就可以跨越台湾海峡,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所不具备的。在此基础上,福建对台临港工业、石化产业和海峡旅游等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这对台湾来说也是很好的机遇。”巫永平说,比如台湾的石化产业目前就面临很大压力,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台湾石化产业更好转移。
    “海峡两岸携手发展能量巨大。”何希灏说,现在两岸关系趋于和缓,可以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就两岸互免关税、互相承认检验检疫、让台湾金融机构在福建落地等方面做试点,评估相关状况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说,目前《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已经签署,下一步将是两岸银行对银行、保险对保险、期货对期货等进一步商谈。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货币兑换和流通等方面已有相当基础,如果能给厦门、福州等城市一定的政策倾斜,包括降低台资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门槛、放宽台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业务经营范围、货币清算方面可以先由商业银行来处理等,先行探索,是更稳妥而有效的方式。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海西区有望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台特殊政策的“试验”:第一,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的“政策试验”。在一个条件合适的区位建立一个遵循WTO原则的、境内关外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这个经贸区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研发制造、商品加工、仓储展会、物流分拨、过境转运、国际旅游等多项功能于一身。
    第二,推动两岸产业合作集聚功能的“政策试验”。内容包括:构建闽台产业对接合作聚集基地,积极承接台湾现代产业转移;以行业对行业、园区对园区、县市对县市等多种方式,促进闽台产业对接合作;促进闽台现代服务业对接合作,积极引进台湾科技研发、航运物流、现代金融、旅游会展、商务营运、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密切农业交流合作以及旅游对接合作。
    第三,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合作服务功能的“政策试验”。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建立人民币新台币清算机制,推动在福建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促进福建成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海峡东西两岸区域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有利于推动两岸经济整合,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从而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李非说。
    “除了经贸交流合作,海西在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上的独特作用也值得注意。闽台渊源深厚,社会文化可以无缝对接,比如可以建立厦金特别区域,或者更紧密的小区块,形成两岸生活一日圈。”石正方说。

海西指向“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基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已不再是一种泛区域经济整合的构想,而是业已形成海峡两岸大规模贸易投资往来、垂直与水平混合型产业分工网络,以及大陆台商产业集群与本土化初步发育的区域经济板块实体。”石正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事实上,福建省2004年初提出并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就是指向海峡经济区。”王开明说。
    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其屏认为,根据国内外构建经济区“临近、互补、合作空间大”的三大原则,以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及周边地区和东岸的台湾为主体来构建海峡经济区,顺应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战略趋向,更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其屏说,海峡东西两岸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商缘、文缘、法缘关系,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发展呈现差距缩小、融合加速的趋势,并具有腹地广大、海岸线长、深水良港众多、文化习俗相近等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海峡经济区整合两岸经济优势,将形成我国区域布局中新的增长极和功能区,有利于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经济区这三大区域组合成沿海地区的一条完整的经济繁荣带,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海峡经济区承载着两岸经贸关系演进的历史与现实。”吴能远说,两岸经济整合是双方必走的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一议题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利于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
    吴能远认为,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海峡经济区因为台湾的构成而比较特殊。就目前大陆而言,首先要促使台湾对面的东南沿海一线的区域合作顺畅起来,全盘考虑从温州到汕头一线应该以什么样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地与东岸对接。
    目前,包括汕头、厦门、泉州、福州、温州等多个城市的沿海一线中心城市群,直接面对台湾,这些重要港口城市得中央政策之利,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它们中有经济特区,也有些城市设立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有进一步构建两岸投资合作产业基地的基础。
    石正方说,从区域经济整合的阶段性演进来看,“海峡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是构建两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畅达的沟通管道,同时藉由结节区功能的提升及其扩散与辐射作用的加强,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和范围(包括产业范围、地域范围),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空间不断演进;从区域经济整合的层次来看,“海峡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在于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矫正两岸经济交流中的制度性扭曲,建立两岸商务仲裁制度,设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等,达成两岸经贸直接、双向、共赢,最终形成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格局。
    林其屏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形成比较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域协作日益加强。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主体的从温州至汕头东南沿海一线,与台湾的经贸联系、旅游双向对接、农业合作、文化交流、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湾影响最为直接、联动效应最为显著的地区,业已成为台资企业的密集区、两岸经贸合作的示范区以及两岸通航的先行区。而浙江南部温州等地区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汕头作为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已经具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赣南等地区具备接纳台湾产业转移的条件,一批台资企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2008年,福建全省9个市、浙江4个市(温州、金华、衢州、丽水)、广东4个市(汕头、揭阳、梅州、潮州)和江西4个市(赣州、抚州、上饶、鹰潭)GDP总和达到20835亿元人民币,与同期台湾的26903亿元人民币比起来,差距日益缩小。
    有关专家此前推算,如果海峡西岸经济区年均经济增长率按13%计算(此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3%),台湾年均经济增长率按6%计算(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上台后许诺经济增长要达到6%,但2001~2007年均增长率未超过6%),大约在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赶上台湾。
    据最近研究机构的预测,2009年台湾的经济成长率将为4%,经济呈现严重衰退。大陆虽受金融危机影响,却是经济复苏最强的经济体。以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态势看,其经济总量完全可能提前赶上和超过台湾。
    石正方说,“海峡经济区不仅承载着两岸经贸关系演进的历史与现实,而且涵盖海峡两岸人民对两岸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6-12 13:44:5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