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在建南大会堂召开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

作者:苏水良 郭振栋
      2025年4月6日上午,厦门大学在建南大会堂召开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激励师生豪情满怀、充满信心,踔厉奋发书写教育强国的“厦大答卷”。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出席,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主持大会。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海内外校友,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厦门大学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他指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始终在扎根八闽文化沃土中厚植教育情怀,在传承百年精神文脉中凝聚奋进力量,在彰显大学责任担当中续写时代荣光。
      张宗益校长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滚滚而来,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厦门大学理应深入践行“国之大者”的使命自觉,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在向新而行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要向新而行,在培育更卓越的创新尖兵上闯出新路,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构建高峰引领、高原跃升、基础与新兴并重、优势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具有厦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要在锻造更高维的创新能级上奋勇争先,持续扩大自由式探索规模,系统提升有组织科研能级,锚定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要在构筑更融通的创新体系上作出示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校地共建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应用,让“教育出海”与“科创出海”相互支撑、协同共进。要在涵养更开放的创新生态上久久为功,持续探索以多维破“五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强化科研创新的使命驱动和精神引领,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
      张宗益校长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领航,高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展现日新月异的创造,瞄准新的高度奋勇攀登,铸就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新时代“南方之强”,为以龙头之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厦门大学更加卓越的贡献。
      厦门大学校友代表、1989级化学系校友、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璋深情回忆母校校训始终如灯塔般指引着她。她表示,将继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将成果融入百姓生活,用行动践行“嘉庚精神”。
      厦门大学教师代表、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法学院教授徐崇利表示,在人工智能勃兴的科技大变革时代,要不断跟进AI的升级步伐,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锐意进取。他说,拥有百年底蕴的母校给予了厦大人抢占机遇、迎接挑战的底气和勇气。
      厦门大学学生代表、信息学院2021级本科生郑晨祺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嘉庚精神,以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大会颁发了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奖——南强杰出贡献奖,今年的奖项授予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资深学者徐梦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郑南峰。厦门大学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嘉奖——嘉庚奖章,则授予社会与人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房欣杨。
      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徐梦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厦门大学工作有40多年了,学校授予我南强杰出贡献奖,是对我一生工作的高度肯定,获奖不是一个句号,我要把它当做一个分号,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做新的探索,为厦门市的人文社会科学再创新高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厦门大学党委原书记王豪杰,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曾孙陈铭、曾外孙曾文正及夫人彭敏惠,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焦念志、戴民汉,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世界冠军叶乔波,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胡文平,1977级哲学系校友、厦门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周五一,1978级经济系校友、厦门大学福州校友会执行会长余少谦,1981级外文系校友、厦门大学深圳校友会理事长孙小荔,1985级企管系校友、厦门大学厦门校友会会长姚明,1986级法律系校友、厦门大学旅港校友会理事长饶朝晖,1994级国贸系校友、厦门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林峰,厦门大学校领导、老领导、校党委常委,校友代表、捐赠者和设奖单位代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代表、附属单位代表、全校各单位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大会。
      近年来,厦门大学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上实现多点突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考古新发现”;获批中央科技委审批通过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福建省首个大科学装置;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P85抗体鼻咽癌诊断试剂盒等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接下来,厦门大学还将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持续建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大平台集群;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落地生金”。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

责任编辑:闽水

加入日期:2025-04-07 00:54:27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