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福建最绿地区 打造龙岩生态文明

作者:苏水良
——访龙岩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兆民

    家园充满绿意。作为全国重点集体林区,龙岩森林覆盖率78%,居全省第一。“生态龙岩”建设持续发力,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6%,名列福建省第一。  
    发展更加绿色。2011年,龙岩市工业增加值6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下降9%,化学需氧量减少2.42%。闽西红土地天更蓝、水更清。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更坚定了闽西老区推广‘长汀经验’,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龙岩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兆民说,“龙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红土地的绿色崛起。”

着力建设福建最绿地区

    绿色已成为龙岩最靓丽的名片。
    龙岩之绿令人瞩目,然而,这一优势并非与生俱来。 
    龙岩曾经面对“光、水浊、田瘦、人穷”的生态困境――是福建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据了解,1985年遥感普查,龙岩水土流失面积为374.7万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13.13%。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该县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其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省之首。
    龙岩也曾面临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转型之痛――在福建是个相对资源富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依托资源优势,龙岩市各类小水泥、小煤矿企业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岩就先后办起了180多家水泥厂,煤矿、养猪场更是遍地开花。当时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9大工业行业中,竟有7个都属于原料高耗、利用率低的资源型产业。     
    水土流失、无序开发,成了闽西人的心头之痛。
    闽西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水土治理进程。党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多万亩,森林面积增加近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创造了南方红壤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奇迹。
    加快植绿种绿步伐。3年多来,龙岩共投入10亿元用于公园绿地建设,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500米见绿”的目标。
    据悉,2010年1月,龙岩启动实施新一轮封山育林;2012年3月起,全面禁止炼山造林。目前,龙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800万亩,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自然保护小区455个,为龙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为了让蓝天重现,龙岩市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加快了对水泥、矿业等优势产业的整合,实行产业绿色改造。关闭小煤矿上千家,取缔小水泥厂近百家,开始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艰难转型。
    张兆民市长指出,龙岩对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和环保第一审批权机制,改变以往对所有产业、项目都扶持的“普惠制”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机械、电子、轻工、新型建材等低碳、绿色项目,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如今,山变绿了,天变蓝了,龙岩绿色发展的思路也更清晰了。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如何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把闽西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这已成为龙岩党政领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长汀引导群众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昔日贫瘠的荒山秃岭,成为“花果山”。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龙岩着力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据统计,2011年,龙岩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21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38亿元。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584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8.7万人。与此同时,龙岩的“农家乐”也越来越红火,村民纷纷回乡搞起了旅游。
   此外,以龙工为龙头的机械产业强势崛起, 产值突破200亿元。全行业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龙工挖掘机车间建成了百亿车间,龙工铸锻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精密铸件生产基地。
    绿色崛起,闽西红土地焕发出无穷活力:2011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883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张兆民市长指出,龙岩的生态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中,如今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3-02-24 13:15:5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