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乡整治 建设富美漳州

作者:中共漳州市委书记 陈冬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福建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强调,要着力城乡建设,同时指出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两项矛盾: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城乡要统筹建设发展,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2011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城乡环境“点线面”攻坚的决策部署。如何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凸显设区市的作为,并让这项工程成为顺应民心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漳州市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探索了一条低成本进入、差异化竞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子。
 
 因地制宜

    漳州立足实际,按照建设“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的定位,在推进“工业化提速、城镇化提升、现代农业提效”的进程中,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生态环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现有的果园、菜地、苗圃、鱼塘、河滩等,根据地形地貌,尽量保留生态群落,精心规划设计,稍加整理,适当配套,形成既具有自然野趣,又具有健身、休闲、娱乐功能。比如,平和利用蜜柚园、华安利用竹种园、芗城利用香蕉园、云霄利用红树林,建设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生态公园。龙文区西溪湿地公园,对江边浅滩有机更新改造,让广大市民群众亲近自然、享受美景。
    就地就便,节约成本。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坚持“宜土不宜洋、宜淡不宜浓、宜简不宜繁”,保留当地乡村风貌、民居风格、民间风俗,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随意砍树炸石,多用木头、砖头、石头,少用水泥、钢筋、瓷砖。目前,漳州郊野公园的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城市公园的1/4。漳浦郊野公园,占地2500亩,利用已有的花卉苗木基地,仅投资300多万元,把田埂变绿道、田园变公园,收到“花最少钱,建最好景”的效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综合整治重点在“整”,难点在“治”,关键是长效机制。长泰县上蔡村,大力改造房屋立面、清理整治河道、处理垃圾污水、弱电下地、强电整理、雨污分离、人畜分开,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乡镇保洁队伍、城管队伍、管护队伍向村庄延伸覆盖,确保整治工作长效、有序。在整治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发动群众,立面改造有几种方案可供群众选择,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不勉强栽花种树,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
  
环境与产业互动

    又富又美,是漳州城市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贯穿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全过程,努力把产业发展与环境整治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两者融合互动、实现双赢。
    通过环境整治吸引产业项目。新加坡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种花种草当作招商引资的“秘密武器”。要想引到好项目,一看水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树。漳州在财力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坚持先造景后开发,先配套后建设,先规划后出让,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价值。如,长泰经济开发区把工业区当作公园来建设,增强吸引力,加快了投资52亿元海投科技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漳浦县注重“点线面”整治,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发展,去年投资增长41.8%、财政增长38.9%。
    通过环境整治促进产业融合。漳州把324国道整治与发展花卉苗木、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对百花村到漳浦沿线百里花卉走廊的立面、道路、广告牌、装饰风格实行“四统一”,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仅百花村花卉交易额就突破了20亿元。长泰县通过建设龙津溪两岸40公里的绿道慢线,规划建设“一溪两岸,七星拱月”的滨水风貌,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咖啡屋等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通过环境整治提升城市价值。在漳州,龙文区拿出城市中心区最好的地段,规划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的碧湖生态园,并在周边规划建设行政办公区、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文化中心区和商贸住宅区,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幅提高这片区域的价值。目前,众多知名企业竞相入驻,建设城市综合体,加速人气聚集和新区崛起。
  
科学运作
  
    大规模推进环境整治,特别是公园建设,面临着“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管理怎么办”三个问题的困扰和瓶颈。漳州不断总结经验,科学运作,创新方式方法。
    在土地运作方面,推行三种方式。一是只征不转。比如,龙文区西溪湿地公园,由政府统一征用土地后,通过规划设计改建成公园,但不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二是只租不征。比如,漳浦郊野公园,由企业向农民租用农地,但不改变土地上原有种植的农作物。三是土地整理。鼓励农户把边角地、荒弃猪圈、旱厕、仓库、工棚整理盘活。
    在资金运作方面,创新三种方式。一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在漳州实践中,实施小城镇建设、小流域治理、小产业发展、小片区整治、小社区配套“五小工程”,把水利设施、水土保持、家园清洁、植树造林、交通建设等项目捆绑起来,整合政策资源,形成“拳头效应”。二是采取BT方式融资。比如,漳州迎宾路改造项目,就是通过BT方式融资,实现“白改黑、上改下、六改八、绿改彩”。三是引导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比如诏安县凤山生态公园,就是政府规划、企业家出资、社会各界出力建设的。
    在管理运作方面,也应注重探索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在漳州实践中,对已建成的郊野公园、绿道系统,交给专业公司管理运作,通过市政园林等专业公司,对保洁管理、设施维护、花草苗木养护进行社会化服务。同时,做强市、县两级城投公司,加大开发和综合治理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乡环境“点线面”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程。要实施好这项系统工程,还必须注重形成合力、共建共享。要强化党政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凝聚社会共识,把决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当全社会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必将形成城乡面貌改善、生态文明推进的强大合力。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3-02-21 20:48:43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