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引领社会发展新动力

作者:苏水良
——“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
                        
    2012年9月20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宁波隆重举行。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南京市鼓楼区、杭州市下城区、青岛市市南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参与论坛协办。本次论坛以“发展总部经济 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题,推出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12~2013)》。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个城市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知名总部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国家发改委综合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区长孙黎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等20余位嘉宾通过主题发言和圆桌访谈的形式,深入研讨了总部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等热点问题,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对促进我国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在开幕式致词中提出,当前宁波市发展总部经济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加快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部门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和宁波都市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宁波吸纳长三角区域高端资源要素,鼓励国内外甬商回甬投资设立区域性总部;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宁波加快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城市地位提升的新机遇,宁波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及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将大大提高对更广阔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吸引更多总部资源聚集,并为本土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外地布局生产基地创造条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在开幕词中指出,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本土企业“走出去”也迎来新的机遇期。总部经济是企业“走出去”的一种很好的模式。许多跨国公司也是采取总部经济这种模式走到中国来的,现在我国有很多企业也具备了以这一模式走向全球的实力。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在海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分支机构,不仅对于我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应对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与资源能源约束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解决我国部分产能过剩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改革开放,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的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赵弘研究员在论坛上指出,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我国应加速总部经济发展,支持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特别是要加快推动企业从“产品走出去”转变为“品牌走出去”、“渠道走出去”、“基地走出去”,乃至“研发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企业规模实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使我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上升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 
    江东区人民政府区长孙黎明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她表示,江东区坚持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不断创新总部经济发展举措,通过强化发展规划引导、强化政策制定和落实、强化载体和平台建设、强化环境配套建设,推动总部经济规模总量、经济贡献持续扩大,截止目前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达到167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实现纳税总额超过10亿元,占全区的27%。未来江东区将以建设宁波市现代化核心城区为定位,强化区域间的合作,实施总部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江东区建设成为宁波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地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2)”,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宁波位列全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
    在本次论坛上,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书记项永丹、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副书记纪增龙、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婕、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晓博、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付超、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国栋等分别围绕各自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特点及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主题发言,提出了许多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总部经济发展思路和经验,对于增进城市之间、城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链接:
    总部经济理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但是总部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个方面。
    税收贡献效应。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总部一般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向其所在地上缴所得税,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之间一般采取母子公司或总分公司的形式,基地的一部分应税利润将通过“合并纳税”(针对总分公司制)或“投资收益”(针对母子公司制)回流总部。二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个人收入丰厚,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做出贡献。
    产业乘数效应。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导致关联产业的新生并聚集,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为使总部得以正常运转而向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又称总部上游产业;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以总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为投入资源的产业,又称总部下游产业。
    消费带动效应。总部消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总部的商务消费,包括写字楼、办公用品等硬件消费、运输和出行消费以及高档商务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商务消费等,能够有效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二是总部员工的消费,包括居住、购物、交通、子女教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等,由于企业总部员工一般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因而表现为必需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较低、大量的消费为需求弹性较高的非必需品,是整个社会消费创新的主力,且引导着社会消费需求的走势。
    就业带动效应。一方面,企业总部为在所在城市提供了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雇佣大量管理、营销和科研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吸纳高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了围绕企业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制造业更强,从而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同时,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够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2-10-09 23:24:08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