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灵宝 中华梦乡

作者:忠民 闽水
——国家4A级旅游区福清石竹山
                        
      石竹山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著名侨乡福清市宏路镇以西25公里处,福建省道教名山,名列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国家4A级旅游区。因“石奇竹秀”而享誉八闽,素有“人间灵宝,中华梦乡”的美誉。
      石竹山素以“雅胜鼓山”名闻遐迩。方圆13平方公里的仙山,形成于6700万年以前的白垩晚期,由火山喷发的灰成岩组成,山岩节理发育,剥蚀强烈,形成了许多奇峰怪石。从东面看石竹山,如一条巨龙般逶迤腾跃,具有人居环境上的藏风得水的“宝地”吉象,群山之首亦有“巨象”之形。从南面远望石竹山,整个山体看起来像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古埃及金字塔一样的稳固而雄伟壮丽。奇特的造型,正和道教“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和气派。    
      石竹山下原本有一条江,古称“无患溪”,今称龙江。水流绕山而过,婉转呼应,谐和有情,气象万千。1958年,倚江筑坝,兴建了石竹湖,为石竹山增添了秀丽和灵气,从而形成了一道山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观。    
      石竹山四季如春,平均气温19度,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犹如一根刺破南天的擎天柱。拨开云雾登上山顶,仿佛置身琼台玉阁。登临峰顶,俯瞰脚下峰峦,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壮观景象。脚下峰峰俯身颔首朝向主峰,争雄斗奇,千姿百态,宛如众星拱月,天然形成“群峰捧圣”奇观。

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在中国福建福州想要既能游山又可玩水,还可求个好梦的,最理想最现成的去处是石竹山,它被远近的人们称作“人间仙境,梦里乾坤”。这里除兼具山水之胜外,还在于石竹山道院一带的人文景观,特别是氤氲于此方的神秘的   “梦”文化氛围。
      “祈梦”是道教文化特色之一,石竹山自古被称为“祈梦灵异所”。一千多年来,各种梦故事流传不息,不仅具有特殊的象征意味,还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民间知识和深刻的人生智慧。石竹山祈梦习俗传播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一带,影响力远及日本、东南亚以及与欧、美等有福建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
      石竹山道院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现石竹山独特的民间信俗活动,目前为止,已举办了三届梦文化节。分别为:2008年以“梦境仙山,同享和谐”为主题的全球第一届梦文化节,之后梦文化在海内外,尤其是台湾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为石竹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和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石竹山梦文化于2009年11月获批福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院住持谢荣增道长也于2010年荣获“祈梦习俗非遗传承人”称号;2010年以“共谒九仙,梦圆两岸”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道教圆梦之旅暨第二届梦文化节(被列入国台办2010年对台重点规划交流项目之一),是海峡两岸第一次以“道教”为主体,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实现了九仙分炉至台湾的宏愿;2012年以“迎春纳福,梦圆两岸”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被列入国台办2012年重点规划交流项目),石竹山道院与台湾道教总庙无极三清总道院友好签约仪式、台湾阿里山与石竹山结成友好盟山签约仪式、石竹山道院九仙分炉台湾仪式; 增加了带有石竹山接春民俗特色的迎春纳福大法会等民俗活动,使本届梦文化节内容更加丰富,影响更加广泛。
      石竹山通过各种方式,以诚挚与谦恭的心态,向海内外展示了石竹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也通过各方面的响应和反馈,更加坚定了信心:以九仙信仰为纽带、以祈梦习俗为特质的石竹山文化,将对世界和平与和谐,开拓独特的视野,提供借鉴作用。石竹山还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传播,让世界了解石竹山,了解福清,了解海峡西岸,了解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民俗文化形态,石竹祈梦习俗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休戚相关,是中国传统梦文化的组成部分。石竹山作为祈梦圣地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以祈梦为核心的民间习俗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道教仪式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教化的有效形式。围绕“九仙信仰”,石竹山的祈梦、解梦活动也形成了自己颇为独特的礼俗。随着祈梦与解梦活动的频繁展开,各种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愿望梦故事,以口头文学为媒介,广为流传。这些梦故事不仅具有特殊的象征意味,而且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民间知识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基于“感恩”的心理和遵循节气变化的自然哲学,石竹山的祈梦传统逐步衍生出四季祭典,尤其以每年立春日的“接春”仪式为代表。这一原生态的生命礼俗,蕴含着古代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成为石竹山祈梦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竹祈梦习俗蓄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信息。它以九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相伴随、以民间心理医疗知识为内涵的祈梦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间养生与社会教化方式,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效用。石竹祈梦文化广泛涉及心理医学、养生学、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其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从中可通过科学考察与细致分析发掘中医中药中的我国最早的心理暗示治疗及催眠疗法的原始形态,还有在这些民间活动过程中保存下来音乐、美术等其他形态,具有重大保护价值。     2009年6月,石竹山祈梦习俗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竹山道院主持

      1977年,高中毕业的谢荣增自挑米粮上山,从此入道。年轻的谢荣增凭着一颗虔诚的心和勤劳诚实的作风,还有对石竹山宗教文化理解,并熟知许多有关石竹山的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加上他纯熟的木工手艺,不久便赢得山上所有人的喜爱与信任。     1979年,党的宗教政策在这里得到落实,修缮工作得以启动,道院得以开放。    
      修建之初,道长每天要上山下山几个来回,有的时候一天竟达十几趟。可是道长仍不惧艰难依旧全身心的投入到道院的修复建设中,期间还多次前往福清文化局,拿回了当年流失的珍贵文物。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乡贤侨贤特别是蔡氏、林氏财团捐款过亿元,谢道长利用这些善款先后修建了进山大门,引自来水上山,铺登山石磴道,数度重建、扩建仙君楼、观音厅、文昌阁、三清殿,新建狮岩堂、万神殿,筹建道教文化广场,使古老的石竹山道院焕发了青春,成为联系海外乡亲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而谢道长则始终秉持着“一定要把石竹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有魅力”的信念,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为石竹山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更好的让广大信众理解道教思想,为了更好的发展、完善石竹法派,同时也为了殷实石竹山的文化底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道长就与以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詹石窗教授为首的学者们共同对道教理论与文化、石竹法派的理论与文化以及九仙信仰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及整理。与此同时,谢道长还主持创建了《石竹山道院文丛》,其中不仅仅收藏有学者们撰写的学术专著,还有乡土作家所搜集整理的石竹山故事、传说,这使得石竹法派第一次系统的将其理论与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使得福清传统文化在此得以忠实的记录并得到传承。除此之外,道院在谢道长不懈的努力下还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接春、仙君诞、观音诞、祈梦等一系列道教民俗活动,使得对于何氏九仙的信仰文化和福清本地的民俗活动得以传承、延续。    
      作为一个生在石竹山脚,长在石竹湖边,修行在状元峰下的人,谢道长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把石竹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有魅力”的信念始终在谢道长的心头。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得石竹山风景区除了在福州早已家喻户晓外,还名扬四海,成为旅客心目中理想的目的地,信众心目中神圣的朝觐地。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2-05-07 18:25:0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