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文化与茶道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苏水良

      中国茶道历史源远流长。它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的确,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之“真”,即茶的精髓之所在。“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但是在国内外茶学界中,“茶道”一词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梳理相关茶学专家的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二是认为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善结合,是社会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三是认为茶道是指品茗的手法与意境,等等,正所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以为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其宗旨在于陶冶情操、修炼身心、品味人生、学习礼法、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进而达致“至善” 的哲理境界。为此,本文拟从茶道文化与茶道精神两方面来探讨茶道的现实意义,以期帮助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一、“和、静、怡、真”的中国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以“和、静、怡、真”为总纲,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饮茶之道即为饮茶的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常常与诗文、书画、建筑及自然环境等文化因素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则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而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可以说,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完美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一)中国茶道之灵魂——“和”
      “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而“和”的思想,于儒家为礼义引控的“和”,于道家为纯任自然的“和”,于佛家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的“和”体现了无形式、无常规的自然美;佛家的“和”,则更多是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将这三种“美”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和谐。
      (二)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静”
      “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静”是中国茶道是修 身养性之道。一个“静”字,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儒、家三家皆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人的心田时,人的心灵材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人的精神材会在虚静中升华,人才会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三)中国茶道之脉博——“怡”
      “怡”是“静”之“怡”、“和”之“怡”,是茶之灵魂的跳动,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贴近生活。但是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所不同。如 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则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人生。 但是无论是谁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获得美好的心境,享受品茗的怡悦。这种“怡悦性”,使它成为中国茶道之脉博,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日本茶道(强调“清寂”)的标志之一。
      (四)中国茶道之终极追求——“真”
      如前所述,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的“真”不单单是真假的真,更多的是指人生真善美的“真”,是对人生的参悟、透彻、从容、圆寂等等。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茶真、香真、味真、环境真、器具真,还包括人心真,敬客真,说话真,心境悠闲真,生活真,等等。“真”,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理、敬、清、融”的中国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轴, 融儒、道、佛为一体,其核心是茶道,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以德为中心, 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的修身养性,重视人的群体价值, 倡导和诚处世, 敬人爱民, 化解矛盾, 增进团结, 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自然美与随和美的丰厚内涵。
      但是,由于对茶道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茶学专家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也有所区别的。本人比较认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提出的观点,即中国茶道精神具有“理、敬、清、融”之特点。
      (一)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
      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
      (二)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
      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
      (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
      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四)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中国茶道之现代意义

      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 它于提高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道法自然”的中国茶道,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如我国高速工业化带来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环境事故频发等问题。中国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逐渐被人为地破坏了。而茶道强调的是“道法自然”,从物质方面来说,即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从行为方面来说,即在茶事活动中,一举一动都应该发自内心、任其自然;从精神方面来说,即为返璞归真,使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的解放,使自己的心境恬淡、清静。茶道之自然和谐的内涵,为当前中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二) 中国茶道之静修,可以帮助人们消除杂念,回归心灵。
      在当今这样一个功利性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及逐渐疏离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越来越慵懒、浮躁。浮躁成了一个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或工作中的投机取巧,恋爱中的见异思迁,社交中的急功近利,生活中的狂热易失,等等;于是人们心灵清静、恬淡的复归成了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茶道讲究在静修、静品,消除杂念,凝神静思,从而达到心灵的回归。这种茶道之静修可以说是治疗中国人普遍浮躁的心理的一道良方。
      (三)“精行节俭”的中国茶道,可以促使人们反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富了,然而奢侈之风也随之盛行。当然奢侈或许可以刺激消费,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发展,但它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灵的腐蚀也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是极其危险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杜绝奢侈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茶道以“精行节俭”为其道德观念之依归。品茶之道,最忌繁难。茶尚简朴与平易,愈是简朴平易指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与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面对当今中国人的奢侈之风,茶道之俭约美,可以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四)茶道之“礼”,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和缓解了人际关系,化解了矛盾,增进了团结。
      茶道与人们的礼俗生活紧密联系,茶被赋予礼仪功能且具象征意义。以茶代酒进行交际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因而无形之中也融洽了交际的氛围。现代人们常在茶馆中进行商务洽谈、沟通交流,正是由于茶馆的高雅与幽静,茶馆里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淡定自如的氛围。可以说茶道之“礼”融合了“和、静、怡、真”与“理、敬、清、融”等丰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调整和缓解了人际关系,化解了矛盾,增进了团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总之,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精神价值的文化实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地位。在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里,弘扬中国茶道文化及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冶,《中国茶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丁文,《茶乘》,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
      [3]范增平,《中国茶艺学》,台湾出版社,2000
      [4]丁文,《中国茶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
      [5]程启坤,姚国坤,《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中国茶叶》,1990


      作者简介:苏水良(1980—),男,高级评茶员。主要研究方向:茶叶审评、茶文化、茶艺与茶道。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杂志社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2-05-07 15:02:15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