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贵出天然 闽茶香世界

作者:林燕琼

———访中国茶艺第一人吴雅真

      2007年4月20日,福州五四路国际大厦别有天茶艺馆。福建第十期评茶员暨第三期茶艺师培训班正在这里举行,只见24名古典式的如花少女认真模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茶艺第一师、茶膳第一人”吴雅真的茶道表演,一招一式惟妙惟肖极为动人!身临其境,仿佛一股醉人芳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一曲《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轻柔,节奏平稳舒展,茶艺大师吴雅真微笑着地走上前,雍容华贵,仪态大方。姑娘们注视着吴雅真的动作,欣赏着每个细节,高冲与低斟美妙的配合,手臂上下起伏着给人一种观赏的节奏美、反复美,由此所产生的声音节奏美给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吴雅真女士泡茶的姿势十分典雅,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她与茶具、茶叶、茶水以至汽雾都已形成了巧妙的内在联系。这已不是单纯的技,而已升华到艺的高度。
      静听几段优雅古典,韵律宛转悠扬,记者感到从未有过的闲适。在古色古香的别有天茶艺馆,吴雅真茶艺师轻轻放下茶盏,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指法细腻、动作柔美。“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她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茶道艺术感染力。古典乐曲时而幽静,时而张扬,晴窗静日,幽兰吐馨。倘若说茶亦可醉人的话,那么品茗啜香之间,胸中已是层山淡出,云天长远了。
      吴雅真女士深谙闽式功夫茶之道。她独特的茶具和冲泡品赏的技艺,色香韵味淋漓尽致。
      “这一期有24人,平常大约有33人”坐在别有天那些历经岁月、古朴雅致的器物与陈设中,吴雅真一脸的慈祥与温和,“别有天茶艺居源于古时名人雅士汇聚的茶馆,我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工作就是我的爱好。”10年悠悠茶香的濡染,让别有天的氛围、别有天的花草器具、别有天的人,都显得那么和善清雅。“女孩子学了茶艺气质高雅秀气,”吴雅真说道,她每年到上海办一期培训班,各省各地经常邀请她去表演茶道。

国内茶艺第一家

      1949年吴雅真生于厦门, 1977年调入省博物馆担任讲解员,1987年参加全国统考,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学习。1989年写论文时,吴雅真选择了写茶,因为她觉得茶是老家的特色,印象中的祖母就是每天一杯清茶不离手的。毕业论文《历代饮茶习俗初探》出来了,这是内地有关茶文化的早期论述。
      带着对茶的兴趣与热爱,吴雅真回到西湖湖畔的福建省博物馆,参与创办了作为福建文化窗口的福建茶艺馆,当时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茶艺馆。
      尽管曾经风光一时的茶艺馆此时已经由于地处偏僻到了门可罗雀的境地,但此时的吴雅真也已经在第一次创业的人生体验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她在等待着茶道与市场接轨的商机,并为东山再起二次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真正为她点燃希望之火,让她梦想成真的,是王幼雄老先生——一位旅居新加坡热爱祖国、深谙茶道的成功商人。而看到希望、也让王先生梦想成真的地方,正是在吴雅真创办的茶艺馆。回乡考察投资意向的王先生是在耳闻茶艺馆声名雀起后,专程前来会晤吴雅真,并找到了知音。局外人恐怕很难想象,两个志同道合的茶人在谈到准备投资百万筹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别有天茶艺居”时,竟都将以茶谋利置之度外。是古老而悠久的茶文化的魅力和共同的理想,让两个“忘年交”,以及台湾茶人张淑美走到一起,在福州市五四路国际大厦三层,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家股份制茶艺馆。“别有天”的开张,让沉睡百年的茶艺得以在闽都重放异彩,也为吴雅真的厚积薄发从此有了展示茶艺的天地。此时的吴雅真,与她钟情的茶道已经结下了一生难解之缘。
      高高悬挂十年之久的“别有天茶艺居”几个金色大字是用手指写成的,其作者王瑞壁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安溪县的最后一任县长,这位著名的指书家后移居新加坡从教,在当地教育界拥有很高的威望。王瑞壁的儿子王幼雄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某银行行长,受父亲的熏陶,王幼雄对祖国传统茶文化十分迷恋。
      1993年王幼雄回到了故乡福建考察,他想在家乡做点事,办一家茶艺馆,为来福建投资兴业的商人建一个洽商休闲的好去处,也为弘扬茶文化搭建一个平台。
      此时吴雅真的福建茶艺馆已经名声雀起,成了来榕各界贵客品茗叙谈的佳所。然而作为“文化窗口”而存在的事业单位,受体制机制的制约颇多,吴雅真感到自己的很多想法难以实现。吴雅真回忆说,当时只觉得应该多一种人生体验,实现自己的一些心愿,就下海了,虽然很多人见她抛开那么多令人羡慕的东西,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她没有后悔。在大部分茶艺居成为麻将馆、棋牌室的今天,而吴雅真的“别有天”仍坚守着茶文化的理想。
      为研究茶艺,吴雅真多次专程赴诏安县学习民间功夫茶技艺,从中感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提炼出闽式茶艺的表演艺术。当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龙井茶的故乡杭州举行时,吴雅真凭藉学者的文化底蕴、演员的表演才华、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一亮相就名满杭城,引起巨大反响,荣获“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的称号,获此殊荣者为数不多。

‘闽式茶艺’走世界

      为使历史悠久的闽式功夫茶艺走向世界,吴雅真不遗余力,放弃其他爱好,接二连三地参加在各地举办的茶文化活动,把自己独创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茶艺活色生香的表现出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憾,纷纷表示要把闽氏茶艺宏扬光大。
      1991年,在纪念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之际,吴雅真自费赴日本。所到之处,她对当地各式茶馆进行认真的考察,与日本茶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她的茶艺表演,受到日本业界的高度赞誉。
      2003年吴雅真到过韩国、日本、台湾、东南亚、法国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她还与日本的女作家左能典代成为挚交,两人紧紧环抱在一起快乐地合了影。
      左能典代每年都会到“别有天”来找吴雅真,左能典代每年到武夷山山专研武夷盐茶。
      2004年吴雅真又开始做茶膳,起名“吴家私房饭。”茶香缭绕,琴音缈缈,配合着古色的餐台别致的餐具,精致茶艺馆显得优雅恬静。果然是名不虚传,吴雅真的茶菜做的有板有眼,相当考究。
      2006年吴雅真去韩国举行“茶文化节”代表中国,我们了解到,吴雅真考了一级评茶师,著有一书《乌龙飘逸》,有不少论文在《福建文博》发表。

自创‘闽式功夫茶’

      “‘闽式功夫茶’属于我自创,89年中国开始兴起首届茶文化热,”吴雅真说,“茶本身就有历史,小姑娘喜欢搞外在的花样,我要给她们上课,上茶的历史课,我深刻的领会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吴雅真认为,“茶艺”是台湾人70年代提出来的,背景是为了更好的出口日本,日本茶界自发的兴起茶艺茶道。中国是茶的发祥地,福建是特种茶的产地。有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吴雅真说,“我认为茶道来自于中国,宋代开创了‘斗茶’”。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就连赵孟  也专有茶的绘画。
      中国茶叶进入日本后,不但深受日本人喜爱,而且形成了专门的茶道。这枝出墙的红杏居然与历史悠久的插花一道,成为传统的民间艺术融入日本人的生活。更出乎吴雅真意料的是,日本人对经营茶道之严谨、茶艺之精到,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茶叶原产地的造诣,而自己潜心研究茶文化,苦心经营的“别有天”,近乎“真人壶中别有天”那恬静无尘的境界。
      如果说吴雅真女士曾经为茶文化表面上的繁荣感到了欣慰,并为自己引领了时代潮流而骄傲过的话,那么后来很快出现茶艺馆的“蜕变”,茶香缥缈的情趣烟消云散,琼浆玉露反成酒足饭饱之后止渴生津、去腻解酒的饮料。但是,她深信还茶行业宁静圣洁的面目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现代生活比较浮躁,”吴雅真说,“茶艺是我的本行,要做茶艺就不能不懂茶,我是经过多方研究的,考茶艺的时候,我是中国第一师的茶艺裁判员。茶文化要考,台湾茶艺比我们大陆要早走十年,台湾是在七十年代出现茶艺的,而我们是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九十年代末日本形成内含就形成了茶道。”吴雅真每年都有进行学术交流,探讨茶文化,九七年开始与台湾学术上交流,两岸的茶文化学术交流会每年都有办,八十年代末,双方相互组团参观交流,表演,更早的时候她在杭州、北京、福建表演茶艺。

殷殷期望寄未来

      面对这博学多才的学者型的“儒商”吴雅真女士,记者是由衷赞叹。作为中国茶界的领头人吴雅真女士激动地说,“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对宏扬中华民族的独特的茶道茶艺有力的扶持。同时,我作为茶道茶艺终身的爱好者,我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建设中,福建更好地发挥品牌优势。吴雅真衷心希望福建省能有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茶艺表演队伍,代表我省把福建独特的茶艺推向国内国外,让更多的茶客茶友通过观赏茶艺而提高自己的修养,把茶艺表演吸引到消费茶叶上来,促进茶叶产业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福建可根据本省茶叶特点研究和发展“海西”独特的茶文化、茶艺表演,建议中小学增加茶知识和茶艺表演课,使他们从小就培养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历史、茶文化有所了解、有所喜好。
      另外,她还希望两岸茶文化在交流上更加频繁,将来两岸“三通”后更加直接,在学术上、经验上互相交流得更加广泛,使海峡两岸的茶艺茶道事业更快更有效地向前发展!
      如今,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及茶艺表演的吴雅真女士,已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举行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进行茶艺表演,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赞誉。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网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1-01-08 13:25:20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