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在服务海西中求发展

作者:葛海峡 许晓凤

———福州大学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纪实

    这是在福州大学召开的一年一度的服务海西、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研讨会的议题。这些议题一直萦绕在福州大学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干部的脑海里,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院士就说:“福州大学的强校之路只有在服务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才能够实现。”于是,在福大,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科技服务海西的浓厚氛围,也促成了一批批优秀成果走向社会 ……
    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FD型汽车尾气净化器技术成功转让给福建朝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0万套净化器生产线,生产的FD净化器与八家汽车厂十二款车型配装,经国家轿车质量检测中心测定先后通过欧Ⅲ和欧Ⅳ标准。目前已向长春一汽等四家汽车厂批量提供FD净化器,近两年产值达1亿元。
    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在漳州万利达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年产量达30万台,产品已出口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累计产值已超过4.5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
    国家示范工程项目“醋酸甲酯精馏水解技术”在永安纺织化纤厂实现产业化,每年节能1000多万元;已在厦门翔鹭石化应用并与台湾CIC公司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书,成为福州大学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在国际间转让与推广应用。
    福建省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数字电视系统与终端核心技术(数字电视机顶盒系列),已在新大陆、神州等企业实现产品化,2008年实现数字电视产品销售量超过100万台套,创产值3亿元;2009年为企业新增产值4.5亿元,产品已在福建、河北、湖南、湖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和东欧等部分国家地区推广应用。

理念创新 为产学研用结合指明方向

    开放式办学是福州大学一贯的办学传统。早在1978年,学校率先在国内闯出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交通部、水电部、石油部、建材总局等国务院部委联合办学的新路。
    进入21世纪,福州大学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由教学主导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开始了与企业和政府的新型开放式办学模式,产学研用相结合,在服务海西中求发展。
    2008年初,福州大学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这无疑为正在寻求建设东南强校的福大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学校科技人员产学研用结合指明了方向。创业型大学一般都是通过人才培养输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对区域经济的振兴发挥重要作用,重视构建“大学—企业—政府”之间、大学和社区之间的互利互动关系,服务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科技、安全等利益,同时,通过获取政府、企业和各种社会机构的资助,通过介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运作,使大学自身资源不断增值。
    围绕建设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的奋斗目标,学校推进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学科调整和布局,支撑福建支柱产业发展;推进制定和实施鼓励学校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的行动方案,建设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以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契机,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高校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六大工程”和“福州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推动学校三大功能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创造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基础条件。
    例如,“福州大学新楚大学生创业助力工程”就是由福州大学、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共同推进福州大学学生创业的系统工程。2006年12月在福州大学开展了第一期助力工程,首期共有1771名学生报名,13个小组的学生受益于此项目进行创业。2009年,公司董事长陈新楚出资1000万元设立“新楚大学生创业基金”,针对福州大学大三以上的学生提供研究创业、工程创业和经营创业三种预创业模式的资金支持。目前,公司计划在福州大学选拔一批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组成一个创业试点班。该试点班联合全球知名企业共同办学,有遍布全国的实训基地,采取老师加导师的指导模式,以突出创业实训的教学形式、注重高端创业的项目培训、引领风潮的网络学习模式、严格的认证机制、丰富多彩的模拟创业为特点,多方努力共同打造培养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再如,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创办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就是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参与办学过程、检验办学成效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学院拥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即除了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技术骨干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学院多次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进行工作调研,参与集团生产实践、接受部分工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教师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学到最前沿的知识。此外,紫金矿业学院的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可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或者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进入用人单位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目前, 2007级学生签订“预就业”协议人数已达到32%。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第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建筑面积达38373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1000学生在校学习。……“紫金模式”正在不断发挥它的效力。

制度创新 为产学研用结合提供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州大学就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作为战略基点和长期任务。
    2000年以来,学校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到2010年本科专业增至70个。例如为适应福建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车辆工程专业;为适应动画产业发展需要,增设数字与媒体艺术专业;为适应城市规划和交通的发展需要,增设了城市规划、交通工程专业;为适应信息产业和网络发展需要,增设了信息安全、网络工程专业;为适应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需要,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等。同时,复建微电子学、采矿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及发展经济、管理、人文、法学、艺术等专业,通过以上措施,使福州大学在学科专业结构及布局上,逐步与福建省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一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在战略产业方面,专业覆盖率达到83%; 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专业覆盖率达到66%。目前学校已有13个工科学院, 7个国家级“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3个省级重点学科, 161个博、硕士点, 70个本科专业,基本涵盖了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如果说本科基础人才培养是服务海西建设的基础,那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成为海西建设重要的动力引擎。
    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了福州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和福州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将科技成果转化职能和经营性资产管理职能分开,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共建校企创新平台等模式介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福州大学的横向科技服务逐渐建立了地方品牌优势,石油化工、土木设计、桥梁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咨询、电气与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在我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海西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五年来,福州大学横向科研经费每年以二位数速度增长,2009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多,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涌现了一批单项技术服务金额超过百万元的重大项目。横向课题的增长,推动了福建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针对石狮市印染产业因为技术上的难题而形成的粗放式经营,石狮市清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的福建省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开发基地先后对接了“两亲型水煤浆添加剂”和“一种印染还原清洗剂QY-MSR1的研究与开发”等项目,开发环保、经济的印染还原清洗剂,将为企业和整个行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项目合同金额达520万元,项目总投资达1200万元,预期年产值可达到800万吨。
    为了以制度完善促进科技创新软实力的提升,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也使福州大学的产学研用结合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深入学院,到每个主要从事横向开发的学院举行教师座谈会,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为制定横向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从2004年起,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和完善横向科技开发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福州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福州大学关于支持福州地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措施》,配合正在执行的《福州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福州大学横向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形成较为全面的制度体系。
    2009年,为响应国家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福大成立了以时任校长吴敏生教授为组长的“福州大学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福州大学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方案》。该方案确立了福州大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的基本原则,提出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校企科技共享平台等四类平台;确立了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校地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联盟、校企科研合作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举办人才培训服务和创新“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七大类服务模式。《行动方案》的推出为号召、激励和规范福州大学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一线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结出了累累硕果。2009年福州大学就有“国产聚四氟乙烯填充聚烯酰亚胺微孔结构复合滤料开发与应用”、“金标免疫层析试条智能测定仪”等8个项目获科技部立项资助服务企业。

模式创新 为产学研用结合增添两翼
  
    政产学研三方搭台唱戏,政府始终是这个舞台的重要角色,为了利用地方政府的资源和支持,为各地市提供各种实用科技信息及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价值,福大人积极走出校门,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洽谈。
    与地方全面合作协议的签订有力地推动了福州大学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增进了学校、地方、企业间的交流。2004年走进厦门,着重探讨了学校如何为发展闽南金三角经济建设服务问题;2005年走进漳州,如何延续万利达的成功,福大人分两组分别举行了电子信息、光机电组和化学化工、新材料组科技项目洽谈;2006年走进龙岩,60多名专家教授走进厂房车间解疑答惑;2007年走进莆田,签署了总价3.2亿元的合作项目; 2008年走进南平,180多个项目让南平百余家企业看到了创新发展的机会; 2009年走进泉州,现场签订了30多份合作协议;2010年走进宁德,共与32家企业,69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了对接洽谈。
    作为福建省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福大人用自己的脚板踏遍了海西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用自己的行动回报这片沃土给予的能量和期望。
    为及时解决企业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学校专门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专家服务团并派遣到企业中作为企业科技副总不定期入驻企业,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实地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已分别向莆田市精密铸锻有限公司、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派遣有关专家作为科技副总扶持企业建设。
    为实现校企合作常态化,2003年10月,学校联合省内外、境内外53家大中型企业,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福州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提供咨询和诊断服务。
    例如,付贤智院士带领的福大光催化研究所不断探索和拓展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漳州万利达合作研发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并出口海外。目前该中心科研成果已辐射到包括室内空气净化、饮用水净化、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制鞋业三苯废气处理、环保建材、医疗卫生、国防军事、电力等诸多领域与行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
    针对食品安全复杂体系分离检测的技术瓶颈和食品中重要污染物的快速低成本现场检测的两大难题,福大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基层搞调研,有针对性地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等。
    12月15日,福州大学与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签订了整体战略合作方向协议,福州大学将为联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12月9日,福州大学与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签订了共同成立“工程教育联合中心”和“计量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培养计量人才的协议。这些都是继2007年1月与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福州大学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又一次战略合作。
    2008年2月,福州大学成立“福州大学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引进清华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与师资力量,为福建省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近三年来,为福建省电力、烟草、高校等15个企事业、行业主管单位的高中层管理干部和新员工进行了3500多人次的职业培训。目前学校设有3个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了20个工程领域,面向福建省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和法律应用人才。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建工集团、福建水口发电有限公司、厦门三圈日化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都分期分批派送科技人员到福州大学攻读应用型专业硕士。经过十多年努力,福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招生4600多名,为地方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在职工程专业硕士,为企业技术骨干培养作出贡献。2010年福州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列入教育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也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列入该试点的高校。

载体创新 为产学研用结合提供平台

    2009年10月,福州大学申报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得到批准,这标志着福州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满足福建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学校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以40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在技术研发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快推动福建省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这些平台包括我国第一个化肥行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我国光催化领域第一个“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理论峰值居全国第三位、全国高校第一位的“福建省超级计算中心”;为福建省政府启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IC人才培训、IC设计研发、技术服务和IC设计企业孵化器这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与台湾大学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地震局共建的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人才和技术支撑基地“福建省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等等。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福大和海西经济发展架设了新的桥梁,通过与工业界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技术知识的创新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不仅本身经济价值增长,同时反哺了福大的基础研究开发,为知识创新提供后续的发展源泉。
    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与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出路之一。近年来,福大和合作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使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2008年3月与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共建“特种设备安全联合研发中心”,并成功进行了二十多个具体项目的合作。
    目前学校已分别与福建省交电运输集团,石狮清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单位共建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了福建省功能材料技术开发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福建省电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塑料管道科技产业化基地、福建省工业自动化技术开发基地、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合作协议的框架内共同对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难题展开联合攻关。
    “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福大人牢记创校伊始的峥嵘岁月,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福大人薪火相传,奋斗不息,十二五期间,福大将正式启动福州地区大学科技园(北园)的建设,该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改善,发挥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集聚三大功能,进一步促进福大和大学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正如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研究员在2010年宁德市与福州大学科技协作共发展研讨会上所言:“作为为福建省的工业化而诞生和为福建省的工业化而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福州大学,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既是时代赋予福州大学的重大责任,更是福州大学加快创业型东南强校建设的迫切需要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10-12-17 12:23:34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