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主动作为服务海西

作者:王炳华 李静 林世雄

    作为一所地处厦门经济特区的国家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优势,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海西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和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
    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公布以来,厦门大学主动作为,把服务海西建设作为实践活动的特色,为海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深有感触地说:“服务社会是厦门大学的重要职能,服务海西是厦门大学的重要使命。厦门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但首先是福建的大学、厦门的大学;厦门大学要服务全国,但首先要服务福建、服务厦门。”

制定行动计划 明确服务重点

    2007年8月,经过半年多的认真酝酿,《厦门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正式“出炉”,明确在科技创新、项目对接、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对台交流合作等方面服务海西发展。该计划的出台,被视为厦门大学主动贴近海西、积极融入海西、着眼服务海西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公布后,厦门大学进一步完善了《服务海西行动计划》;并新制定了《厦门大学服务厦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在化工、材料、生物医药、信息、能源等40多个产业领域推动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对接服务。两个计划的出台为优化海西产业布局、构建优势行业的工业产业链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方案。
    如果说制定行动计划吹响了厦门大学服务海西“号角”的话,那么,与有关地市建立战略“盟友”关系则是厦门大学服务海西的行动之一。
    2007年8月,厦门大学与厦门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确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海西发展。随后,厦门大学又先后与赣州市、漳州市和泉州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厦门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智力资源、学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这些战略伙伴城市在科技合作、教育事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展开战略合作,促进市校共同发展。目前,这些协议正在稳步推进落实,共建成效日渐显现。

开展专题研究 服务政府决策

    2009年7月11日上午,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基地在厦门大学揭牌成立。福建省文化厅与厦门大学将依托政府政策、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科研、人才优势,在合理利用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和专项调研、培养各层次人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思路,服务决策,在海西发展中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科研究优势,组建研究机构。在原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针对海西发展需求增设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等多个专门机构。与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培训基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与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科联等单位建立了日常联系机制,先后启动了“福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关于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若干问题研究”等20多个重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和运作模式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发挥人才优势,主动承担课题。厦门大学发挥人才优势,主动与省市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围绕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的工作重点,积极推动相关课题研究,服务政府决策。仅2008年,厦门大学就承担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2项,承担福建省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58项。
    ——发挥人文学科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厦门大学围绕海西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专家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并与地方政府建立了省、市两级沟通机制,每年定期召开调研联席会议。如,从2007年起,厦门大学与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科联每年定期召开调研联席会议,重点围绕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的工作重点,确定研究课题。此外,厦门大学还制定了《厦门大学服务福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计划(2009-2015)》,从“闽台民间文献抢救与国学研究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的研究与保护”、“闽商研究”、“动漫业与提升福建省文化软实力”等10个重大文化研究项目入手,积极推动海西文化强区建设。厦门大学国学院出版了《台湾文献汇刊》、《闽南文化丛书》、《闽台族谱汇刊》、《闽南文化丛书》等七套大型丛书和历史文献,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好评。

组建创新平台 支撑产业发展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但三元达、迈韦、邮科、泰克、泽仕通等企业的产值和利税却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这不得不归功于与这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整合厦门大学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力量而成的。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介绍说:“该中心将打造一条‘理论探索——技术研发——工程实验——产品生产’的技术创新链,提供人才和核心技术支撑,解决福建电子产业‘成群但不成链’的问题,着力服务海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厦门大学校领导深深认识到,平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动力源。为此,在福建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8月以来,厦门大学依托“服务海西十大平台”,成功组建了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特色水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一批国家级、部省市级平台。这些创新平台,不仅为厦大打开了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战略新通道,而且在服务海西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研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厦门大学高度重视项目对接,抓住项目成果推介会、项目签约会等各类对接会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仅2009年1至5月,厦门大学就参加了海西各类项目对接会10余场次,与企业成功对接项目数十项,一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为支撑海西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2009年6月18日至20日,厦门大学精心组织了2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第七届海交会,带去了近300项科研成果,其中重点项目150多项,科技成果交易内容涵盖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化工、装备制造、节能减排、农业等领域,成功签约项目48项。

发挥对台优势 加强交流合作

    今年秋季,214名台湾学生到厦大读书,这其中包括厦门大学对台单招录取的157名台湾学生。
    目前,厦门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对台单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09年,厦门大学对台单招专业大幅增加,从2008年的3个增加到今年的21个,专业涵盖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化学、生物科学等厦大优势学科,吸引了190名台湾学生参加对台单招考试。
    “通过对台单招,厦门大学吸引了一批年轻台籍学子赴大陆学习发展,有效扩大了两岸教育交流的领域和范围。”厦门大学招生办主任詹心丽说。
    在对台招生基础上,厦门大学还充分发挥学科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台湾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是全国最早建立和最具实力的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机构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历史地、全面地、现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台湾问题,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针对台湾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科学研判,为中央对台工作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是加强对台交流的基础和依托,厦门大学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倡导交流平台的构建。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大学每年应邀赴台开展学术交流的学者达200人次以上,每年接待台湾来访的专家学者和台胞1000人次以上,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学术会议10次以上。7月18日,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在厦门大学举行,该活动旨在促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交流,增进彼此友谊,自1999年8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参加人数近千人。今年上半年,厦门大学还成功主办了“海西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台湾文化周”等多项活动,为两岸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对话交流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效果。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9-24 10:35:02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