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教育惠民的“非常”之路

作者:谢贤伟 刘文福 吴国平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对教育资源无尽追求的年代。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对于受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强烈。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如何用相对定量的资源,以最大可能、最大程度使最多人群共享资源,成了亟待寻求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南靖县坚持把最优质的资源用于教育,把最大的投入用于教育。2006年起,南靖县委、县政府决定一年投入3000多万元为教育办10件实事,去年还决定“两年投入1个亿”继续为教育办实事。所有孩子接受平等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持续、优先、高强度投入并保障教育经费……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在南靖不再只是清谈。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南靖34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正在变成现实,一条教育惠民之路正在南靖渐渐铺就。

【普通教育篇】

整合提质 夯实根基

    关键词1:撤并
    从全县条件最差的乡镇中心小学到全县条件最好的乡镇中心小学,南坑中心小学的蜕变不过一瞬之间。
    一切源于一个微小的变化。2007年9月,随着南坑中学的撤并,南坑中心小学迁入南坑中学的校区,同时撤并了所属学区内的5所完小。学生多了一倍,可办学条件的飞跃、提升,却远远不止一倍。
    “原来土木结构的平房不仅破旧,而且一部分还是危房。高低不平的大通铺,只能挤72个寄宿学生,其余30个要在校外租房。”校长庄志贤说,现在不仅拥有一幢4层教学楼,还有一幢南坑中学仅用了不到一年的4层宿舍楼,“餐厅、宿舍至少可容纳300个学生”。
    撤并调整,是南靖县为教育办实事以来聚集资源、优化布局的前提。
    “南靖是山区县,长期以来交通瓶颈不能有效解决,导致了全县教育资源分布点多、线长,不但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且对资源更是极大的浪费。”南靖县教育局局长张鸿钦说。
    为此,撤并调整在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南靖原有小学224所,三年撤并,现在只剩128所。对一些生源稀少的乡镇初中,按照就近原则,三年来共撤并5所。由于初中毕业生从5年前的一年8000多人到现在的一年4000多人,南靖撤并2所中学的高中部,保留一中等3所高中,并集中力量支持“龙头”一中的发展。
    撤点并校,解决了分散办学教学质量低的问题,但如何解决路远学生的寄宿问题,成了需精心谋划的新问题。
    2006年,县财政拨出20万元,完善10所农村小学寄宿条件;2007年,完善5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为全县农村寄宿制小学添置床铺2000床;2008年,县财政拨出100万元的基础上,争取省、中央补助资金近600万元,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再添置1400个铁架床位;今年,县财政将继续投入450万元,完善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关键词2:提质
    撤并前,南坑中心小学12个班200多个学生;撤并后,还是12个班学生却达到了485个。“教学质量不下降,反而提高了。”庄志贤说,“几所学校的教师全部集中了起来,大家基本都从‘全科’变成了‘单科’,精力不再分散,更多时间可以提高业务水平。”
    张鸿钦说,撤并的最大好处,是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了集中投入、规模教学。7500套高质量课桌椅、2400台计算机、1400多万码洋的新书以及今年为一中建成的4幢教学楼群和一个标准Ⅱ类田径场……三年多来,南靖县财政为教育硬件的投入累计超过了5000万元。
    提质率先在初中阶段体现了出来。近三年,南靖县中考9个科目的优良率、及格率、综合比均排在漳州市所有县(市、区)的前三位,今年共有8个科目拿下全市第一。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高中年年都来南靖挖尖子,一年至少挖走300人。2007年,漳州一中在市区以外招生100人,南靖就占了52人。
    然而,生源流失,也成了南靖一中的“痛”。“2007年之前的三年,一中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流失很多。”南靖一中校长卢东平说,“2006年一中计划招生800人,只招到500多人。”
    2007年下半年,南靖一中率先在全县试点全员考核,从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业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教学提质奠定了基础。”
    去年秋季,南靖一中初中部撤并,专注做大做强高中教育。同时,县里在机关事业单位严禁进人的情况下,连续两年为一中从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及拥有三年以上高中教学经历且成绩突出的在职教师中公开招聘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全校235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达93人。
    去年以来,提质让一中不再为招生困扰。卢东平说:“这同样是为群众减负,到厦门、漳州、泉州市区去上高中,一年至少多花一万。而且留住优秀生源,是为南靖一中持续提质打下基础。”

    关键词3:共享
    “新的高年段校区占地将是现校区的3倍,准备新建一幢4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个7000平方米的操场及其余配套设施。到时,实小一年可多招生近1500人。” 南靖县实验小学校长简水木一脸兴奋地对记者描绘着学校的未来。
    去年12月18日,南靖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原属六安小学的校区并入实小。目前,新校区工程招标、土地平整都完成了,700万元的投资已经到位208万元,马上将动工兴建。
    消除城乡差距、全面提质的同时,南靖县还力求实现优质、重点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去年,扩大县城3所小学办学规模提上了议程,并着手加快实施。
    现在,除实小以外,二实小、山城中心小学去年秋季都进行了“扩容”。
    二实小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一幢47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去年秋季“扩容”412人,今年春季“扩容”120人,秋季又再次“扩容”521人;
    山城中心小学投入280多万元,新建一幢拥有18间教室的教学楼。去年秋季“扩容”近500人,今年秋季又“扩容”300多人。目前,投入110多万元、可容纳144人的宿舍楼已经封顶,开始内外装修。

    关键词4:激励
    教育发展,离不开激励“士气”、稳定“军心”。
    2007年8月,为鼓励优秀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并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南靖一中决定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除工会、团委需根据有关章程选举产生外,办公室、教务处、政治处、教研室、总务处等5个处室原有的18名中层干部“就地下岗”。调整之后,重新安排13个主任、副主任岗位进行竞聘。
    经过民主测评、演说答辩、施政方案、组织测评4个环节的竞争,此前的18名中层干部中仅6名竞聘成功。一批年轻骨干教师走上中层岗位。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南靖对2006年1月1日以后提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实行奖励,当年奖励257人,2007年、2008年又分别奖励126人、72人;
    随着县城小学“扩容”,南靖今年启动了小学教师调配。通过量化考核,从农村小学骨干教师中选调16人,壮大两所实小的师资力量。新学期,16名教师已经全部走上新的岗位。
    此外,2006年以来,南靖县财政一年拨出100万元,用于对边远山区教师进行补助,至今已有3728人受益;安排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职数时,对边远山区学校适当倾斜,有效稳定了边远山区教师队伍。

【特殊教育篇】

让关爱照耀特殊群体

    清晨的阳光照在南靖县特教学校操场上,100个孩子伴随着欢快的乐曲,正在学着做操。或许这些孩子的动作并不标准,有的甚至只能僵硬地甩甩手、踢踢腿,可孩子们依然专注、认真,稚嫩的脸上挂着灿烂而又纯粹的笑容。
    踏入教学楼,一楼、二楼之间的楼梯拐角,挂着一块崭新、锃亮的牌匾。这是今年7月,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南靖县特教学校的荣誉“残疾人之家”。全省获此殊荣的不过两所学校,而县级特教学校唯独南靖一所。
    南靖县特教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的南靖县开智学校。学校位于金山镇马公小学内,面积约340平方米,七八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门窗还不齐全,一刮风下雨就让人担惊受怕。开智学校刚办起来时,招收了6个孩子,后来增加到15个,但教师一直只有3个。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智障孩子的家长即使想把孩子送过来,学校也接纳不了。
    2007年5月,南靖县投入400万元,选址县城附近的翠眉小学进行特教学校迁建。10月底,新校落成,占地面积扩大近十倍,教学楼和综合楼内,多功能活动室、康复室、语言训练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则是高标准的塑胶活动操场等,一下子成了全省县级条件最好的特教学校之一。
    重建之初,学校开了4个教学班,其中语训班1个,培智班3个。“当年8月招生简章贴出去后,马上引来了众多家长的咨询,到年底学生就超过了60个。”刘泉州说,而现在,全校学生达到了100个。
    现在全校已有专任教师13人。刘泉州说,“专任教师中,12人拥有特教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全是这两年从全国应届毕业生中公开招聘的,其中省外5人分别来自贵州、吉林、江苏、山西、河北。”
    今年,投资300万元新建的师生宿舍楼正式投入使用,住宿条件大为改观。原先用作宿舍的3间教室,扩展为3个培智班,使全校教学班达到了7个。“学校还从新楼中拿出一间,作为‘福乐家园’,为5名高中年龄段的孩子提供工作机会,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刘泉州说,开学前,学校与厂家联系,代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为此,学校还专门指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孩子们的工作量,并由厂家根据工作量给予报酬。“最终要让这些孩子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职业教育篇】

打造县域经济后方“人才库”

    从去年12月动工,不到10个月,南靖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一幢全新的实训大楼就矗立起来。“投资800多万元,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预计9月底即可竣工。到时候,学校的技能培训层次将大大提高。”校党支部书记高振山说。
    “随着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张鸿钦说,“特别是既有一定文化水平、又有一定技术能力、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非常紧缺。”南靖经济若要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资源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强筋壮骨,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助推县域经济崛起。
    2007年11月,南靖县委、县政府决定以一职校为主体,成立漳州市首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教中心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置换等形式,打破行业、部门及学校类别的界限,统筹整合原先各类职教资源,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集中到职教中心,打造“大职教”格局。
    为了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一职校从专业设置上紧密联系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土楼申遗初期,学校就嗅到了旅游商机,果断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为土楼旅游产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南靖县电子、机械产业比较发达,一职校又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瞄准需求培养人才。其中,电子技术应用已经成为省级骨干专业。
    抓专业还要促就业。“学校在厦门设立了就业办,专人驻点负责,做好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高振山说。这些年,一职校就业率均超过98%,其中一半在厦门就业
    现在,一职校占地从45亩扩大到了150亩,年招生数从过去不足100人上升至10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学生保持在近4000人,真正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基地。
    而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职教中心,2008年至今则开展了多期家电维修、家政服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现代种养业及茶艺、礼仪等培训,有效帮助了农民转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年,职教中心累计培训4698人次,今年3月以来,培训人数将近2000人。职教中心最近还举办了国家导游员资格培训考试,这在漳州市县级行政区中尚属首次。
    作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全省试点校,“校企联办、订单培养”是南靖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学校与万利达集团、日本TDK厦门公司、友达光电、厦华电子、北京国宏宾馆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是日本TDK厦门公司定点荐工学校。”高振山说,“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试用满意可与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企业还可以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相应要求并作出指导,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
    就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常春霞,眼下正和100多个同学在万利达GPS整机装配线上顶岗实习。“理论与实践之间没多大脱节,实习期间一旦遇到问题,技术人员都会随时提供帮助,现在操作很熟练了。”常春霞说。
    万利达集团党委副书记、人力资源部经理林福安说,“根据技术需要,万利达会对一职校的课程进行删减或增补,实习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成为熟练工人。这种模式也为企业降低了招工成本、培训成本,实现了双赢。”今年6月,双方又签订协议,随着万利达设备更新、技术要求提高,一职校为其员工分期分批进行知识、技能再提升。
    “台湾地区培养机械制造、电子技术、旅游服务、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实力雄厚、成熟度高,目前南靖正在对接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张鸿钦说。

实事的力量 

    南靖三天采访,所到之处,无论是谁都说,没有县里对教育持续的大投入,南靖教育要发展到这个程度,不现实。
    从一年3000万办10件实事到两年1个亿继续办实事,对于本级财政不过4亿多元的南靖县着实不易,其决心可见一斑。
    “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社会事业发展上。社会事业发展,首先教育要发展”,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不是虚言,更非妄言。三年多来,不管是对于作为受教者的学生,还是对于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抑或对于是教育所关系的家家户户,南靖任何一分钱的投入,都无愧于那个落实起来其实很难的初衷。
    办教育,难!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难!南靖县知难而进,硬是走出了一条教育惠民的新路,为南靖百姓烹饪了一道民生大餐。去年5月,南靖县“以全省较高水平一次性”通过了“双高普九”验收;去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南靖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作为职教方面的唯一典型进行了交流;今年9月,南靖县特教学校又被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一切的变化,源于实事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背后正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以人为本的胸怀。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9-21 11:47:35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