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供销社的“激情转身”

作者:雷光美 龙闻
  核心提示:供销社,这个集体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叱咤”一时。改革开放,大浪淘沙,众多的基层供销社成为历史的符号,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市场经济带来的供销社生存危机面前,一些基层供销社在改革中简单转制以求生存。
    龙海市角美供销社紧紧抓住机遇,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盘活资产、理顺产权,提升思路、服务三农,对接市场、转变经营,成为全国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2005年以来,角美供销社连续3年获评“全国百强基层供销社”,目前全省仅此一家。2008年评选的“中国合作经济十大年度人物”中,社主任田建裕成为基层供销社的唯一代表。

一项改制: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

    龙海角美镇,2008年财政收入达10亿元,堪称“八闽第一镇”。在角美商圈的黄金地段——侨光北路,“角美供销社第二百货商场”的门幅格外引人注目。
    商场老板黄惠玲满脸笑容,正热情的招呼着来买凉席的顾客,“现在不重视服务态度可不行。”
    黄惠玲告诉记者,这个商场已经开了30年,现由角美供销社3名社员合伙经营。她说,以前供销社是吃大锅饭,干好干不好,收入差别不大,所以社员积极性不高。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商场服务态度差,客人来了不会主动打招呼,更不会主动介绍商品好坏。改革开放以后,角美供销社的经营面临大考验,所办的商场经营状况每况愈下,部分社员处于待岗状态。
    2003年,角美供销社开始盘活潜在的优势资产, 社员们也逐渐告别了“守着金山过清苦日子”的光景。
    角美供销社在闹市区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商场店面,主要经营百货和农资。至2002年,这些商场的装潢格局和经营模式仍保持着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面貌,顾客寥寥无几。2003年,角美供销社对商场店面进行全新装修布局,并同角美供销商厦整合起来,由社员承包经营。
    承包实行内部招标,社员集体参与听证,承包三年一轮,原则上不外包。社员与供销社签协议,可以单独或与社外人员合伙等形式经营,社员每年按面积和地段价值上交管理费,用于办理社员的社保医保。黄惠玲和几名社员就把角美供销社第二百货商场经营权承包下来。
    “改制,改的不是所有制本质,而是经营机制。商场店面仍是集体所有,社员承包的只是经营权。” 黄惠玲说,“我这个商场不大,90多平方米,但是在黄金地段,每年纯收入有六七万元。”
    经营权的承包和保障机制的完善,激发了社员积极性。黄惠玲说,以前好坏都是公家的,进货也是供销社统一,品种很难符合市场的多样需求。“现在不一样了。经营效益好坏,与社员收入密切相关。这样,大家就会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想方设法提高效益。”而今,“服务也是生产力”、“服务贯穿于每个营销环节”已经成为黄惠玲和同事们的共识。
    黄惠玲的店面不大,但经营的日用品有1000多种。“针线等超市买不到的,我们这里都有。薄利多销是我们的经营理念,服务顾客是我们的经营取向。”在店内,摆放着一台缝纫机,顾客买了布可免费缝制窗帘。
    角美供销社把思路延伸到了村级,对供销社所有的农村经营点进行改建,伴之实现了供销社140多名员工全面就业。目前,角美供销社拥有1.7万平方米的营业店面,年收入180万元以上。
    角美供销社原有两座老宿舍位于闹市区,其应有的地段价值被长期埋没。2003年,社员集体投票同意推倒老楼、建新楼。当年,一座3000平方米的角美供销商厦即在原地落成,店面用于出租,每年增加收入30万元。
    随着资产与机制的“盘活”,角美供销社理顺了改革方向,明确了产权关系,进而拓展经营项目和发展空间。2003年起,角美供销社抓住医药连锁经营等政策放开的机遇,通过社员入股等形式创办龙海市茂源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第一家医药连锁公司。目前,茂源堂公司拓展到20家连锁店,有两家店还开进了漳州市区,公司年营业额3000多万元,成为龙海市纳税大户。

一种取向:最大限度服务“三农”

    8月5日,在角美镇玉江村的村道上,装载稻草的大型平板车来往穿梭。菇农林亚买正在指挥搬运稻草。现在并不是蘑菇采收季节,林亚买和当地的菇农都想提前储备好菌草,在空当期种植些草菇。
    “干稻草是目前食用菌种植使用的主要菌草之一。龙海这几年主要发展经济作物,稻草供应不足,我们都从江西、海南等地集中调运。今天这些车都是江西来的。为了不让他们空手而回,我们合作社提前对接好盐水蘑菇供应合同,让他们运回去销售。”
    林亚买所指的合作社,是5年前成立的“龙海市永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角美供销社并未放弃“合作”的本质要求,而是把社员、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取向。永和合作社组织者的主体是供销社成员,社员的主体是菇农,意在拓展供销社服务“三农”功能,延伸集体所有制形式。
    角美镇是全国闻名的蘑菇主产区,蘑菇出口量占到漳州市的1/4强。长期以来,菇农们面临种植技术跟不上、市场营销意识差的尴尬局面。每遇蘑菇丰收季节,由于产业内部缺少协调合作,采购商竞相压价,菇农们总为“多收了三五斗”而发愁。
    “有了合作社,蘑菇产业发展和菇农利益保障就有了‘主心骨’。”林亚买说,菌草的调运以前都是各自为战,量小价高,品质也难保证。同时,缺少物流的双向往来,外地的运输车辆不爱来,形成蘑菇产量年年递增而菌草供应不足的局面。愿意来的,也常常把空车回程的成本都算到菌草上。现在,由合作社统计大家需求,专门派人到菌草产地查看、对接,再集中调运,使种菇成本大大降低。按每公斤鲜菇市场价6元来算,菌草等原料成本的节约就在其中贡献了将近0.5元。“别看才0.5元,但对于纯收入来说,意义重大。”
    林亚买种了10多年蘑菇,从来没有像近几年这么信心十足。谈到永和合作社成立的前后巨变,他倍感激动。
    2003年,按菌草铺置面积算,林亚买种了300平方米蘑菇。“每平方米纯收入才20多元,而且,蘑菇卖出去了,货款却常常被拖欠。”总体上看,在食用菌产销的各个环节,菇农们付出了较多“额外成本”。
    2004年,在龙海角美蘑菇协会的基础上,角美供销社主导成立了永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实行订单收购、价格保护、技术指导、统一协作。当年,林亚买略带观望的态度加入合作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2004年,合作社统一到省城引进优质菌种,做好全程技术服务和销售平台拓展,使我的纯收入翻番。在2007年蘑菇市场价格最好时,每平方米净赚60多元。而且,合作社收购都是当场现金支付,很实在。”如今,林亚买的种菇面积扩大到1000平方米,年种菇纯收入达4万多元。同时,作为社员,他在农闲时到合作社的加工厂做出货管理,每月还可以赚1000多元。
    “现在,包括我在内,社员中有10多人从原本技术薄弱的菇农成长为合作社的骨干技术员。”林亚买说,合作社对菇农的全程技术指导都是免费的,还经常请来食用菌专家、营销专家为菇农授课。“现在,我也成了专家,2007年还受四川大邑县政府邀请,去义务传授食用菌二次发酵技术。”
    如今,已有385户菇农加入永和合作社,社员种菇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带动周边菇农7000多户。2008年,全社仅出口一项收入就有4000万元,促进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一个能人:领航变革谋新路

    角美供销社的变革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社主任田建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前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今年47岁的田建裕,有着勇搏激流的商人气质,更有着新时期农民的务实精神。
    田建裕是角美镇石美村人,1981年从部队转业后到角美供销社工作。几年后,田建裕辞职“下海”到厦门办公司。1993年,角美供销社年亏损30万元,田建裕又被请回来,当上业务股长。凭借办公司的经验,田建裕与厦门罐头厂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蘑菇产销为第一个抓手,第二年就使供销社增收80万元。
    “老业务转型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未改变。”2002年,田建裕当选角美供销社主任,他的想法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践。从角美供销社的改制,到永和合作社的成立,田建裕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多艰辛和阻力。
    角美供销社改制之初,有些社员心存疑虑,“你要改制,是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利益?”田建裕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只领一份工资,不承包经营店面。很快他就赢得全体社员的鼎力支持。随之,供销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田建裕说,经营机制转换了,而经营思路、理念、模式还需要不断创新。
    永和合作社成立之初,争议不断。“额外拨出精力服务三农,能确保供销社自身发展吗”,“你说是服务三农,农民利益怎么保证”,此类疑问带来的阻力并没有消磨田建裕的信心。他说,如果把供销社看作集体企业,那么社会效益的提升,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角美供销社的作为,落实到永和合作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和营销两大方面。永和合作社向社员和农户提供优廉菌种、原辅料,还在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过程进行指导性服务。以创“永和”品牌为先导,建基地、办培训、抓试点、搞加工、促营销。目前,供销社自身的蘑菇基地,已成为当地食用菌产业的示范龙头。
    永和合作社理事会主任郭登传,本身就是角美供销社社员,以前还是种菇大户。他说:“在合作社这个平台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以后再种菇肯定能做更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食用菌出口受到一定影响。田建裕让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假设,一吨蘑菇出口收入1万元,社员或菇农分9000元,合作社赚1000元。现在,我们就是这1000元不赚,也要保本出口。”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镇种菇户没有一家停产,全社出口额以年均200万元平稳增长。
    “所谓金融危机,我认为本质是信用危机。”田建裕说,永和合作社的信用建立在菇农和外商之间。面向菇农,订单保护价收购,货款及时兑现,服务全程跟上,农资质优价廉,就是最大信用。面向外商,建立品牌,确保品质,按时交货,合理定价,就是最大信用。田建裕说:“信用是双向的。至今我没有收到一起来自境外的质量投诉,而外商的采购款到位也比较及时。”
    永和合作社还与厦门一家出口代理公司合作。去年,田建裕邀请这家公司负责人为社员和菇农授课,共同探讨应对金融危机。这家公司专门为永和合作社办理了出口保险。如今,在厦门口岸,“永和”字号已成为外商采购食用菌的首选。记者在永和合作社采访时,英国客商赫尔·马丁专程从伦敦赶来考察、谈订单,他说“互联网上关于永和的介绍令我心动”。
    经过6年发展,角美供销社的改革成效显著,集体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还从原来的2000万元增值到5000多万元,而且所有制本质没变。谈及未来发展,田建裕充满信心。他说,海西建设发展大气候成就了角美这个台商投资集中地、闽南物流集散地,也成就了角美供销社。“我们正在不断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以后要把食用菌卖到更多国家,把医药连锁店开到全国各地。”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8-17 10:57:02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