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在厦门举行

作者:兰锋

    用音乐表达民族之声,用音乐昭显爱国热忱,用音乐铸就时代精魂。11日下午,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影剧院俨然已成为了一个音乐的殿堂。“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专题讲座暨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讲台上这位慈祥谦和、博学儒雅老人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他以广博的知识修养、敏锐的艺术思维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炽热感情,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向听众们诠释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瑰丽斑斓。
    听众中,有省领导卢展工、杨岳、于伟国、陈桦,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和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千余名学子。在这位老人的导引下,大家仿佛经历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音乐之旅,情趣盎然地徜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深刻感悟着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我国近现代音乐是璀璨和辉煌的” 
    “音乐为余毕生爱好,予我良多,故以乐友自居。”这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的“乐友”,正向莘莘学子缓缓打开一扇中国近现代音乐殿堂的大门。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岚清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时而亲身示范、低吟浅唱,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乐、图片、篆刻等手法,使得讲座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我国近现代音乐是璀璨和辉煌的。”李岚清向大家展现了一幅近中国现代音乐史群星闪耀的画卷:赵元任、李叔同、任光、刘天华、马思聪、聂耳……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闪亮登场’。”李岚清这样评价。他认为,这些音乐先驱从教育和培养人才,进而复兴民族的高度来复兴中国文艺,开创中国的新音乐。他们吸收西方音乐的创作理论和技法,结合我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
    他说,中国新音乐的先驱者大都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多才多艺,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大才子。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这些先辈们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引和示范,那就是,既要保持中国民族特色,又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先进之处,与国际共同的音乐语言接轨,不仅让中国人也要让外国人能感到既好听,又听得懂、喜爱它。
    爱到浓时,情至深处。和着学子们打起的节拍,李岚清深情地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舒缓的旋律、优美的意境、浑厚的歌声,音乐的美就像一股股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在全场听众的心中。
    “音乐不仅是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更应是人民的大众的音乐”
    音乐的教化、沟通和激励作用是李岚清一直强调和推崇的。
    “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李岚清同志说,音乐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审美情操、创意激情和人格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拉小提琴的好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从音乐中得到的启迪,还有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一大批中外名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李岚清看来,音乐能穿越时空的界限,音乐能突破行业的阻隔,音乐是提升人综合素质的食粮。
    “音乐不仅是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更应是人民的大众的音乐。”李岚清不仅这么认为,更是身体力行。在他的倡导下,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他说,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和提高音乐教育,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知识、生动的形式、风趣的语言,让在场的青年学子体会深刻、受益良多。讲座结束时,李岚清同志还向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我省10所学校赠送了《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 
    随后,在由李岚清同志所作词曲的混声合唱《蓓蕾之歌》的歌声中,音乐会拉开了帷幕。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男高音独唱《教我如何不想他》、女声三重唱《我住长江头》、混声合唱《春游》、女声独唱《毛毛雨》等,一曲曲美妙的旋律深深打动了全场的观众。最后,李岚清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欣然应邀登台,和艺术家们共同演唱了由郭沫若作词、李岚清作曲的《鉴真东渡》,将讲座、音乐会气氛推向高潮。

新闻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9-06-12 09:10:29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