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彪炳千秋 后代续写传奇

作者:苏水良

——访福建省福州林如高正骨医院院长林子顺主任医师

    “记得就在那次邓大姐代表总理询问我的身体情况的时候,我正在请福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中医治腿。这位老中医在骨伤科方面很有经验,许多病人经他治疗后都恢复得很好,对保障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贡献。总理听邓大姐传达这个情况后,立即指示:要把他的医疗经验整理出来,留给后代为人民服务。” ——罗瑞卿
    这是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罗瑞卿将军回忆周总理的文章《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里的一段话,文章中提到的老中医,便是闻名海内外、被誉为“华佗再世”的中医骨伤专家林如高先生。周总理的批示在当时犹如一股春风,掀开了林氏正骨的新篇章,受到鼓舞的林先生也不负众望,将毕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广为传授,给无数患者送去了希望和健康。时光如梭,如今林老先生已仙逝,但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一直鼓舞激励着林氏后代并发扬光大。为此,在猪年大吉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记者专访了林如高的儿子,福建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林子顺先生。于此,再一次重温林如高先生造福众生光彩耀人的历史,梳理林氏后代继承前辈遗志,努力为中医事业而奋斗的感人历程,倾听林子顺先生真诚的企盼和祈福。

华佗再世传美名

    回忆是青涩的,但有时也会备感光荣。
    1888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六),福州市郊盘屿乡大头村,素以正骨闻名的林达年家一个小孩呱呱坠地,林氏一家为添一新丁而彻夜无眠,小孩就是被后人冠以“华佗后身”、“活神仙”、“神医”等称号的中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林如高。
    林如高自幼聪颖好学并热爱祖国医学,深得祖父林达年喜爱,经常祖孙一起上山采药,治疗骨伤。林如高私塾结业后遂潜心跟祖父林达年学习正骨技术,在老祖父悉心传授下,林如高深得家传,医术与日俱增,继承了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技术与祖传秘、验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大夫,16岁便开始独立行医,医学天赋被广为称赞。
    在林如高23岁的时候,林达年病逝。之后,林如高云游四方,行医布善,并始终铭记祖父的临终嘱咐:“医道万千,惟德最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行医生涯中林如高将这句话视为金科玉律,作为自己行医济世的座右铭。有一年,福州仓山搬运工人郑土妹,运货时跳板滑动,连人带货,摔倒在地,造成粉碎性骨折,郑土妹的妻子连忙跑到林如高家里求救,林如高赶忙前往治伤,之后整整45天,林如高风雨无阻,天天亲自出诊,见郑土妹家境艰难,林如高分文不收。3个月后郑土妹完全康复,为了表示对林如高的敬意和谢意,郑土妹省吃俭用请人做了一块“华佗后身”的牌匾送到林如高家,林如高责备他们无端花费血汗钱,用30元钱买下牌匾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林如高的高明医术和崇高医德一时传为佳话。
    除了医术高明和医德崇高,林如高对待祖国医学也一丝不苟。为了更深掌握人体骨骼结构,他潜心学习“绘画”,阅览祖父留给他的骨骼图和正骨书籍,反复修改、补充,在福州盘屿附近的高盖山上坟墓很多,每当有死者的亲属前来拾骨移葬的时候,林如高总是蹲在墓坑旁,帮忙拾骨,并按人体部位摆好,不时用尺子比量,修改自己的骨骼图。后来,他设法买了一台X光机,更加科学地研究医学之道,除了钻研骨伤科外,林如高还向有经验的外科、内科医生学习,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实现了新的飞跃。1975年,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疗腿伤,虽然年岁已高,但林如高总是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前往治疗。有一次约定复诊,突然大楼停电,电梯无法使用,打蜡的地板又滑,林如高赤脚徒步爬上八楼,当额头沁着汗珠、气喘息息的林如高出现在罗瑞卿将军面前时,罗瑞卿将军感动得眼眶润湿,并在临别时把拐杖留给林如高做纪念。

造福人民心地宽

    翻身不忘共产党。
    林子顺深情地说,林如高及其轶事之所以能让后人铭记,应该感谢新中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安排下,林如高在家乡的保健院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医务工作者,林如高仿佛获得了新生,从此更深层次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更加忘我地为百姓治病疗伤。
    周恩来总理从罗瑞卿那里得知林如高的高明医术之后,指示要将林如高的经验整理成文,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为新中国的百姓服务。但林达年临终之前曾对林如高有另一个嘱咐:“如此医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我虽去了,但你们世代相传,衣食自可不愁。”
    面对两难的选择,已深刻感受到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史并被周总理的高风亮节深深感动的林如高,毅然决定破除祖训,将世代相传的祖传秘方公诸于世,造福人民。
    从1975年起,福建省卫生厅先后派张安桢、王和鸣教授及陈新民主任等与林如高的儿子林子顺主任医师一起整理林如高的正骨经验。1977年《林如高正骨经验》一书面世了,以后又相继整理出版了《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林如高练功三十六法》和《林如高骨伤敷药法》、《骨伤资料选编》等8本专业书籍以及专业论文60多篇,在这些书籍的编写过程中,林如高毫无保留地贡献了祖传秘、验方二百多个。文章、书籍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巨大反响,作品先后获全国、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1978年林如高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是中国十大骨伤科医生之一。之后,林如高老中医丹心献余热,晚年还依然致力于中医骨伤科教育事业,十分关心福建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的教学情况,并积极参与基层骨伤科队伍的建设,不仅培养自己子孙后代从事医务工作者30余人,还为国内外培养了1000多名中高级骨伤科医生。
    林如高的专业涉及骨折、脱位、筋伤、内伤、骨病等全方位的内容,并在行医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治疗手法中等融入辨证思考方法,具有独到的内在和逻辑。为了使林如高的丰富经验能更好地继承下来,福建中医学院与省计算中心在林子顺的协助下将林如高医学思想分为骨折、脱位、伤筋、内伤及手法等部分输入计算机,研制《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林如高在中医骨伤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国内中医骨伤事业的基石,当人们问他学术渊源与将来打算时,他谦逊地说:“我的经验来自人民,应当贡献人民”。1986年3月18日凌晨,林如高先生与世长辞,但留下了彪炳千秋的一笔宝贵财富,世代造福人民。
    林如高一生行医80多年,行程10多万里,救死扶伤,治疗骨伤患者数以万计。林子顺十分感慨地说,自己对父亲的医学天赋、医德以及为医术刻苦钻研的态度敬佩有加,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习父亲严谨的治学思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发扬良好的医德医风。

高风亮节励后人

    虎门无犬子。
    林子顺是林如高医术正宗传人,林如高逝世后,林子顺就继承父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林氏正骨疗法的推广和研究事业。如今,林子顺先生虽年近七十,但依然面色红润,言谈举止中未见丝毫老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被他热心中医事业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林子顺自幼随从林如高身边,天性聪慧,得到精熟的传授和培养。在传统的中医骨伤学科的继承、发展上,林子顺刻苦学习,经过长期实践和潜心钻研,在骨折、脱位、骨不连、骨髓炎、腰腿疼痛、肩周炎、伤筋、陈伤旧患等病症的诊治上获得了很高的造诣而闻名海内外,曾受到罗瑞卿、万里、王震、叶飞、项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赞扬。           
    在整理和继承林如高医术经验上,林子顺全身心地投入,林如高逝世后,林子顺执掌了林如高正骨医院“师鞭”,为医院的发展倾注心血,特别是在医院迁移重建过程中,通过抓管理、抓医疗质量,使医院规模从原来50张病床扩展至100张病床。医疗设备存量由原来的12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医务人员由原来60人增加为120人。医院在巩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引进了“外展架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鹰嘴钳治疗尺骨鹰嘴骨折”,“杠杆治疗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等10余项新技术,推动了疑难病症诊疗技术的提高,使医疗水平整体上了一个台阶。
    在科研和学术发展上,林子顺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林如高骨伤科内治法》等20余篇论文,荣获省、市及国际论文奖。林子顺主持研制的“林如高正骨水”获福建省卫生厅颁发的“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和1992年(黑龙江)全国科技博览大会银质奖。为了将林如高医术和学术思想推向海外,林子顺在海内外先后成立美国(国际)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香港(国际)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新加坡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其中,福建省林如高骨伤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每两年召开一届全省林如高学术研讨会,会员遍布国内外。林子顺亲自主持的林如高正骨进修班自1980年起,至今共办班20期,共培养了近600人的会员。每期进修班他都亲自为学员授课、演示正骨手法,讲解林如高正骨经验的系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在临床上做传、帮、带。在林子顺的努力下,一批有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新一代中医骨伤科医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有较好的成绩,成为所在医院的医疗骨干、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医院负责人等。目前林家后人也出现了不少的医学人才,长孙林信泉副主任医师是福建林如高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现在林如高的故乡盘屿开设骨伤门诊部。林子顺的儿子林秋,八十年代即出国留学,获美国大学医学硕士后,一直在美国林如高骨伤门诊部从事中医骨伤,他率先在1989年成立了美国(国际)林如高骨伤学术研讨会,并出任会长,志在于推广祖传的骨伤医疗技术。林子顺的女儿林芬也获得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出任美国(国际)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理事长,林氏后代为进一步弘扬祖传的中医正骨疗法做着不懈的努力。
    林子顺历来重视林如高秘验方的开发和应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且疗效显著的30余种丹、膏、丸、散、酊剂等骨伤系列药品均在林子顺监制下研制的,其中“麝香正骨水”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值高达千余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子顺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和赞扬,1981年他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和1991年先后被授予“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和“中国当代骨伤人才”等称号;1998年被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授予“中国骨伤杰出人才” 称号;2000年10月被中国名医研究会授予“中国名医”称号,并颁发“李时珍铜像”;2001年12月被中华成功人才评选委员会评为“中国20世纪杰出成功人才”。虽已名誉海内外,但林子顺一直谨记:“身为正骨世家的子孙,要发扬光大先祖的骨伤医术,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一片丹心照汗青

    历史是为有志者而书写的。
    1985年,又是一个让林氏后代难忘的春天。经政府批准,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正式成立,林子顺先生被任命为医院院长。据林先生介绍,经过医院全体同仁的辛勤耕耘,短短几年,医院就迅速发展成为集福建省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也成为中国中医骨伤科的著名品牌。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医院在2002年11月被关闭了。
    中医被世人誉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华民族的文明一脉相承,为世界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千百年来,中医薪火相传,饱含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心血和智慧。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更是重视扶持中医事业的健康和发展,积极鼓励促进中医与国际医学接轨。所以,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被关闭一方面触痛了林氏后代,特别是林子顺的心,另一方面更增强了林子顺继承父志光大中医的决心。林子顺告诉记者,自己肩负传承父辈治病救人的使命,也为了不辜负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就一心只想在故乡把林氏几代人艰苦摸索总结下来具有二百年历史的“林氏中医正骨疗法”宝贵经验发扬光大、造福人民。如今,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正支撑着林子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林子顺正带领林氏后代计划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加大科研力度以及与国内外的“林如高骨伤学术研究会”加强协作、交流,创办一所现代化骨伤专科医院,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需要。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受惠于林氏正骨疗法,祖国的中医事业也一定会伴随中华文明的复兴而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1. 林如高生前简介。
    林如高(1888-1986),字光琛,福建省福州市盘屿人,中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林如高出身于正骨世家,从清代光绪年间开始行医,历经八十余载,治疗了数以万计的骨伤患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学术上,林如高继承了少林伤科学派,扬中汇西,独树一帜,尤其在正骨手法及伤筋、痹症、痿症诊治方面有很高造诣,论著甚丰,收载秘验方200余首。林如高学识渊博、艺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林如高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顾问、硕士生导师,福州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2.林如高先生遗嘱。
    以我名字命名的正骨医院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整个中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望继承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加以发扬光大,造福于人类,提高中医骨伤科在世界医学事业中的地位。万望子孙后代应以事业为重,团结合作,努力学习,一代胜过一代,共同维护正骨医院的声誉。
    平时组织上很关心我,支持我们的事业,在此表示感谢。
    请将此献给组织。
    林如高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一日

新闻来源:财富海西

责任编辑:苏水良

加入日期:2008-04-28 19:58:56

CFHXZZS®  财富海西茗茶®  书识苏识®  香宵玉窍®  福苑社®  苏福水清良茶®

财富海西 版权所有   E-mail:33958373@qq.com 

Copyright © 2019 财富海西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4783号-1